当土地不在,农民的安全感在哪里
发表于:2013-03-04 08:16
九三学社2日发布的一份有关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说,80%以上的受访农户愿意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报告说,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有1350万人口进入城镇,可直接拉动投资2.65万亿元。(3月2日新华网)
近年来农村对于高质量房屋的需求逐步上升,这种需求在农村主要是两方面促使,一方面同城市一样,适龄青年结婚所形成的“刚需”群体,他们需要楼房作为自己的新房;另一方面,农村同样存在“改善性需求”,一些农民有钱了,对于更高质量的房屋的追求也随之形成。然而,两种需求所带来的房屋的新增背后,是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却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常年无人居住的事实。
城镇化不断进行,不断有农民入城,而农村的宅基地也在不断扩张,二者似乎有矛盾之处。其实不然,关键点在于,农村中的一些新房建好之后处于闲置状态,农民在大多时候仍是以外出务工为业。结婚建新房也好,改善性需求带来的新建房也好,到最后闲置成为一大特征。今年正月初十以后,笔者家乡所在的皖北和平村新农村小区许多人家已经闭门锁户全家外出务工。
说到底,房屋质量的提高并不能给年收入有限的农民以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到城市去务工挣钱比种地要实惠得多,即使在外住房条件很差,但是为了挣钱也不在乎了。由此看来,城镇化固然诱人,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有1350万人口进入城镇,但是作为执政者不得不考虑农民工入城之后的就业问题。
农民愿意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往高处走”的体现,但是九三学社调研的报告忽视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要有稳定的工作。在农村,他们有土地,虽然常年务工,但是他们所拥有的土地随时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后路”。到城市之后,农民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当土地不在的时候,他们的安全感还会有吗?或者说拿什么给他们足够的生活保障?
文/张明龙
(原标题:当土地不在,农民的安全感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