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南湫乡万亩山地创千万元收入“神话”
发表于:2012-11-13 08:51
昔日弃地去务工
“广种薄收”是南湫乡农业生产的生动描述,加之连年干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凸显出种种困难,投入高、产出少、收入低,于是大多家庭的丁壮劳力都纷纷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闲置的土地。和大多数农民一样,面对贫瘠的土地,计生智也放弃了100多亩田地,走上了外出务工赚钱养家的路子。但外出务工几年,老家土地越撂越荒,看到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撂荒,感到很可惜。计生智觉得打工只能养一时之口,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致富脱掉穷帽子,农民还是离不开土地。这时候他发现“邻居”———宁夏固原市的农民,种七八亩洋芋也能收入上万元,很受启发。
今朝种土豆创致富神话
2008年,带着尝试的心理,计生智在自家80多亩地种植洋芋,收入了五六万元,这笔可喜的收入,让他坚定了种地的信心。次年,他就流转了村里撂荒的600多亩土地,一年收入了近50万元。
2011年,他与村里其他4位返乡农民成立了洋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经营。为了探索合作社流转土地的现代农业经营道路,计生智先后多次到宁夏学习洋芋种植技术,请农技专家实地指导,从籽种、化肥等方面都进行精选。下种期间,他从宁夏正规的洋芋种子公司购买新籽种,实地测土施肥,还购置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采取种收机械化作业。今年,计生智以每亩20元的租金,流转全村土地1万多亩,全部种植了洋芋。
炎炎夏日,一眼望不到边的洋芋地,洁白的花、嫩绿的叶,成了南湫乡一道别样的风景,洋芋地成了当地人“旅游”的热土。在洋芋还没有收获前,计生智就算过这样一笔账:“种这1万亩洋芋,做最坏的打算,一亩收入300元,也有300万的收入。”收获后,没想到一亩收入达到1000元,万亩地收入上千万元,打破了南湫乡“不易人生存”的轻视,也创造了5人经营万亩地,一年收入千万元的神话。
贫地僻壤变身“绿色银行”
“现在可好了,在自家地里打工,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村民田学龙如是说。过去一家人在田间地头忙里忙外,起早摸黑,一年就靠种玉米、洋芋之类的农作物,除去种子、化肥和人工,一点利润都没有,常常收的比种的少。现在,他把100多亩土地租给洋芋合作社,还能在外打工,每年春秋只负责到洋芋合作社下种、收获,年底还可以领到3万元的“工资”。在这个合作社,像田学龙这样的村民有7人,54户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180多名农民还在自家土地里打“钟点工”,成为拿“工资”的新型农民。计生智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他在种收的时候,尽量都让本村村民来挣钱,仅给农民付土地租金和“工资”,今年就支出上百万元。
在计生智的努力下,他的合作社采取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为干旱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有效尝试,逐渐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过去不被看好的贫地僻壤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推动了该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
南湫乡乡长王峰说:“计生智的经营就是土地流转经营的合作模式,是干旱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在昔日干旱贫瘠的田地里创造丰收神话,这将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