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几块绿地,多几片树林。那样,对人对天对地,都是好事。
发表于:2012-08-17 09:30
这些年,追求“不让城市有一寸裸露的土地”,让越来越多的地界儿把街道修成了“溜光大道”;把学校操场铺上了塑胶假草;把河堤沟坡筑起了“水泥石墙”,把小区草地变成了汽车泊道……于是,城市地面就像严丝合缝刀枪不入的“铁板”,无论大雨小雨雷阵雨,暴雨酸雨云彩雨,一滴也甭想渗到地下去,无论排积水还是抗内涝,点点滴滴全指管道。难怪这些日子因大雨频频光临,有人一边趟水一边调侃:“介(这)是老天爷不乐意了,谁样(让)咱把地面都糊死了。”“大雨是让咱嚷嚷出来的,今儿嫌游泳池太贵,明儿嫌去海边太远,玩玩不起,去去不了。老天爷听不下去了,让咱一次玩个够。”
调侃归调侃,但“涝定思涝”,咱也的确有许多应该反思的地儿。不否认异常气候,是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眼睁着咱就生活在水泥、沥青、玻璃板、大理石当中。城市中好不容易哪有了片空场绿地,哪建了个街心公园,没过俩月就戳起了钢筋堆上了水泥。有人凿死卯,非问“介(这)是为嘛?”得到的回答就八个字:“建设占地,临时绿化。”所以,咱想浪漫一把,亲吻大地母亲;想像小时候那样,在泥土里打个滚儿撒个欢,车至少得开出几十公里外。可以说,如今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脚踩松软的土地,享受泥土的芬芳,高低贵贱都是奢侈,轻易不敢多想多去,只能心里常怀常念。
单说这几年,绿地、公园有,不是离咱家远,就是存车费贵,停放不方便,总之不够那么贴心。说到这儿,想起前几年去国外采访时,曾看到人家城市中心,有大片绿地和沙土空地,空气中飘散着土地的湿润气息。比如东京皇宫前那片宽阔的沙砾地;伦敦市中心那个巨大的海德公园,这次是奥运会的室外赛场;还有德国许多城市中的片片树林。当时咱挺不理解,寻思比猴还精的老外,怎么全是“傻帽儿”,闲着寸土寸金的地界儿,甘愿化黄金为泥土,竟然不知道那么好的地段,甭说开商店做买卖,即使摆个烤串儿摊,闭眼也能赚钱。再说人家的学校和幼儿园,操场也全是原汁原味的沙土地,搁咱这家长百分百不会把孩子送去,原因明摆着:“那穷酸劲儿,孩子不受罪还等嘛。”
如今,终于咂摸出人家为嘛这样了,虽然咱不是专家、学者,但多少也知道了,不硬化地面,往大处说,有利于天地“交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往小处说,没雨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下雨有渗透补充地下水的功能,里外里省钱省心又省劲儿。说到底,谁玩命给地球盖盖儿,才是不折不扣的大傻。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想而知,下几场大雨,从某种角度讲也许是件好事,让咱眼见为实了嘛好嘛不好,心知肚明了应该不应该。不是自吹,这些年津城比较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留下并保护了城市周边的湿地、河塘。不过,咱还想奢望城市中,多几块绿地,多几片树林。那样,对人对天对地,都是好事。
您已浏览完所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