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
发表于:2013-04-15 09:52
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2013年4月10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农村绿皮书的发布会上,与会学者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1.9万亿,根据绿皮书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为10.09%,比2011年上升0.05%。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认为,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点是,农业在GDP的比重越低,恰好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强度比例越高。
“中国正好处于这个转折点上,也就意味着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张红宇说。
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一号文件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长,已经连续两年突破一万亿元,今年只要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对三农的投入将继续增加。
不过,即使这样,一位不愿具名的官方人员也坦言,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环境具有“三高一难”特点,即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增速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走高、农民外出务工增加较难。
高度分化的农民
在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无疑,这为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但是,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如今农民已经高度分化。至少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根本不愿进城,另一类是徘徊在城乡之间,还有一类新生代农民工,最后一类定居城市多年。
这些群体都具有不同特点。第一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二类,徘徊在高收入、高质量都市生活,再加上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同时又不愿意失去农村土地权益。这部分人在进城和回乡之间犹豫不决。第三类,他们不懂农活,无法认同农村。第四类已经多年定居城市。
乔润令称,决策层需要做的是,着力解决在后两类。前两类就需要分类的政策引导。此外,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建议,大量农民转移出来以后,可以不割断和农村土地的财产关系,但是一定要割断和农村土地的经营关系。否则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就无法实现。
“一业为主”的家庭农场
2008年,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时隔五年,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出,引发全社会关注。
但是,关于家庭农场与种粮大户的区分,并无明确界定。张红宇将其明确定义为,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节约生产。
他进一步解释为,家庭农场的本质是家庭经营,其次是规模适度。前者指两到三个劳动力全年饱和生产,农忙季节雇佣1-2人不超过10天。后者的需要适合夫妇经营。
换句话说,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可以承受,不至于太忙也不至于太闲。家庭主要依靠农场而获得的收入,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就失去意义,太高就会引起过多关注。
一业为主,指的是,80%的经营活动以及收入的80%都来自于某个产业。节约生产,要求进行节约、专业、标准化的资源配置。
不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特色明显,对于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最核心的是适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只要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张红宇总结到。
如何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包括家庭农场,调动这两个积极性关键。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表示,一要看规模,不过关键是服务环节。具体而言,也就是经营土地的95%是否依靠自身进行运转。
“中国农业的多元定位”
去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四化同步”。不过,农业现代化相对于其他“三化”确实其中短板。与此同时,报告中也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必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追赶上其他“三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张红宇认为,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农业的准确定位,也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
但是农业现代化对国民经济的意义,对工业化、城镇化的要素贡献也在发生变化。张红宇表示,现代农业的有些功能要强化,有些要弱化,还有些要拓展。
他进一步解释道,应强化的是粮棉油、肉奶蛋的供给功能,应弱化的是农业中土地和劳动力的贡献因素,应拓展的是农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那么该如何准确定位中国农业呢?中国的现代农业目标呈现多元,有总量、结构、区域、产销、进出口等多个需要平衡的问题。此外,内需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农业发展的产业类型多样化。再加上,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发展模式各异。
除此之外,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考虑资源配置均衡的同时,必须兼顾土地产出效率、劳动产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还必须考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
张红宇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有这么多的要求。所以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是艰巨的。
“由于人口多、资源禀赋人均相对不足,需要释放全要素的生产领域,各方面均要兼顾。”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