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瓜瓞东坑陈氏一门
发表于:2013-03-13 19:58
陈立忠
福建省清流县东坑村陈氏是永安贡川陈雍的后裔,第十世俨公一支迁陈村(今明溪县湖坊镇柏亨村)。后陈村第十二世文陆公(避元乱)迁东坑。这块高山洼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明•都察院右都御使陈用宾所建“魁星坊”如今还耸立在村庄的中心。内匾曰:“东里奎光”,外匾曰:“陈氏一门”。明清时期,这里人口激增,大兴土木,文才辈出,科举甲第仕官者不下数十人,历史上曾号称千户,成为当时汀州府一带闻名的书香之村。
一、清•昭勇将军陈孔俊后裔寻根
2013年2月27日贵州省遵义陈氏寻根找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并传真过来资料:贵州省遵义一支陈氏现有100多户,开基祖陈孔俊将军墓,墓主碑上清楚刻着“福建汀州府清流县东坑梦溪里”字样。东坑嘉庆谱世系中有个四川成都府总镇叫陈奇。陈奇是其官名,他的大名叫陈孔俊。 3月5日经查族谱:陈孔俊,为东坑始祖陈文陆第19世,系18世继本第三子。当天即将有关史料拍照上传遵义陈光全。6日中午陈光全来电:史料收到。特别令他惊喜的是老前辈常提到一个叫中元的搞不懂什么关系,现在清楚了,孔俊三兄弟,中元是大哥孔教的儿子。由此也使我们得知东坑嘉庆三年(1798年)修的谱中应注出孔教的儿子中元随二叔迁四川成都。修谱距当时的事是百年以上,这种漏记也是情理中的事。
据贵州百科信息网:陈孔俊,官名陈奇(1630-1690),明崇祯三年庚午十一月十五日生于福建汀州府清流县东坑村,自幼喜舞枪弄棒,善骑射,武艺过人。顺治三年(1646-1690年)记至参将。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八月二十五日晋授湖广辰常镇协参府兼管中协副总事。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对西南用兵,进取云贵。顺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由重庆统兵入川南(当时遵义府仍属四川,为四川东南最偏远的一个府),收复遵义府及所属州县。但清兵正式入驻遵义以后,官兵人数较少,兵力明显薄弱,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调湖广辰常镇协参府兼管中协副总事陈孔俊赴遵义,授遵义府游击将军,统帅遵义清军。1673年11月,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先杀害云南巡抚,又兵分两路出击,欲乐掠湘黥北攻川陕以达分裂中国,割据称帝的目的。清廷为及时平定内乱,镇压叛军,遂调集军队围剿吴三桂。作为统领遵义清兵的陈孔俊也率遵义协官兵参加了这次讨伐吴三桂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因恢复有功。皇帝诏见赐为昭勇将军。52岁时因年老体衰,表请卸任,到高坊头与子孙们过起了悠闲的晚年乡间生活。亡于康熙廿九年(1690元)八月十八日寅时。死后葬于金鼎镇黄钟村黄中山下。
该墓是一座葬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的雕花石刻墓,当地人称“陈将军坟”。墓前置青黑色乡田砂石雕刻而成的牌坊式墓碑,呈四柱三门四层结构,四根立柱正面和两则均刻有对联,其中两柱正面对联为:“勇冠三军辰遵二郡齐虎拜,德垂万世子孙千 荷龙光”。“紫电青霜辉万古,皇封帝 忆当年。”各层横额上刻浮雕人物,题字,构成横匾。牌坊通高3.5米,通宽3.6米,主楼和夹楼石刻瓦脊盖顶檐起翘。
夹楼有石刻浮雕二幅,左为“打扇图”,右为“骑马图”,主楼正面有一幅人物浮雕,主要表现墓主军旅生涯、晚年赋闲的生活场景,还有子孙跪拜,家奴侍奉的图像。这座墓规模宏大,建筑牢固,工艺精细,庄严富丽,造型结构具有浓厚的南方民间风格。
1987年初,此墓被盗掘,盗去殉葬的珠宝、玉器以及盔甲上的饰物等。后陈氏后裔将墓修复,并注意保护,该墓现仍完好。
二、福建清流县东坑陈氏迁徒考略
东坑陈氏历史一直贯穿着一个外迁史,今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这么方便,我必须将外迁史料整理出来,让东坑外迁的后裔能寻到自己的根。
东坑陈氏子孙从第六世开始外迁。十七、十八世起至二十、二十三、二十四的康、乾时期频繁外迁。在道光乙未年修《东溪陈氏族谱》和清嘉庆三年修《东谿陈氏族谱》一残卷世系载,迁江西有5支,谱载男丁总数达近300人。也就是说在道光15年以前,东坑陈氏迁赣的男丁至少繁衍到300余人。
族谱世系载,从文陆公在这片高山上开基至第五代一直单传,第六世兄弟4人:春仪、万亿、念十、招甫。只有次子念十留下创建祖祠守土。其中长子春仪迁往离东坑三四十华里的新村,三子万意外迁不知何方,四子招浦也迁至翻越几座大山离东坑近二十华里的赤坑。可想而知,这些地方当年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这种历史展现在我面前,由于时间跨度大,口碑传说都没有,很难知其外迁原因,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应该说,“水满自溢”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外出做官、经商等当然是造成外迁的一个原因。如水房壬继公支的奇公“19世孔俊,官名奇,生一子吉元,家于成都”(□本6卷9页壬继公房礼雍公陈奇行伍任参将署四川成都府总镇。)因奇公在成都为官,土房19世建礼等二人也于“天顺治洵往四川陈奇公署,后居成都打金街”(见谱第十本九卷68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省梨平县一支陈氏,一位在县第一中学任教的陈农远热心寻根的骨肉情,解开了一个数百年的谜。他写信给福建省清流县一中老师李升钓说:祖辈一直靠口碑流传,他们的根在福建清流,但始终未曾考证具体在哪?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狂飙,使他们千方百计寻找自己的先祖。李升钓将信拿给同事陈跃飞(东坑人),经族伯叔们查阅族谱核对,认为梨平一带陈氏始祖伯坚公系由东坑迁出。他来信还说“伯愚、伯凯公听上辈人说与伯坚公是否同胞兄弟不清楚,只是说伯愚后来回了福建清流,而伯凯公到了四川泸州县(原泸州)家庭发达兴旺。据说现在泸县陈姓很多都是他的后代”。《东谿陈氏族谱》载:陈伯坚(十世)洪武间明经选举任广西桂林府阳朔县、明经举任顺天府(今北京)香河县(今河北省)知县其他无记载。但愚、伯凯未对上。
东谿陈氏在嘉庆、道光、光绪时期进行过三次修谱,今以道光乙未年修《东谿陈氏族谱》为主和其余二谱残卷中的世系对外迁情况作一统计,已统计出47支(有些在外为官未回,但世系中又未注明外迁的还未统计在内)。现将查阅到的前三修世系记载外迁情况统计如下:
1、道光谱第七本世系载:隆公分饶赐公房26-32世,大约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共有602男丁其记载到死后安葬地名均不是东坑的地名,只查到29世宗盛的世载“乾隆四十一年月下,将乐(三明市将乐县)西门城前官山岭居住,葬夫人殿田旁。”因前修嘉庆谱未考,但可知此支在26世前就迁将乐县且人口发展很快。
2、同上谱8卷壬考公分志琏公房, 21-25世载120人,从墓葬地名分析。这支也在将乐。因“七姑树下”这地名前面也出现。
3、七本8卷21世,贞惠葬洞口(现本县沙芜乡洞口村)上山田,生于康熙壬辰年,从21-24世记载约100余人丁,从安葬地分析,也应是21世之前就外迁。
5、十一本10卷56页,26世远洞(此支已经在外)谱载生五子:兴成、兴左、兴高、兴五、兴厚。远洞子孙大多继续再迁,只注“往外”不知地名者有好几个,有的在归化(今明溪),其中兴高有三子,长子二旺,注往外,葬松安县仁寿乡。
6、九本8卷8页22世国周,绍功次子注“迁居外郡”无详细地址。
7、同上22页21世绍 生五子:国泰、乳名嵩生,国秦、乳名石梅,国奏、乳名三苟,国奉、乳名四苟,国香、乳名五苟均徒居浦城县水北渡住。
8、第八本9卷17页24世荣、字玉辉,乳名基仪生于乾隆乙己年,于道光已丑年迁居大坑罗田窝房居住(此地名今在何处待考)生有二子:光超、光远。
9、同上19页23世行隆“出外建宁府安居生三子,基卢、基淑、基澜”。但谱载弟兄三人注明“出外夭”。无后代。
10、同上51页24世,荣楦,允忠长子,字公模,乳名基定(前谱名荣桓)生于乾隆庚寅年,因出居瓯宁(据考:今南平市建瓯)马岚街,殁葬坪洲,繁衍情况未载。
11、第九本8卷8页21世绍功二子,国辉、国周。“迁居外郡”,未写清何地。
12、同上50页23世吉光有二子,荣苡,乳名肇龙,生于乾隆癸未年,荣奉乳名鸣,生于乾隆丁亥年。以上两人均“葬马岚”。未载外迁,但谱载其父乐葬本乡北坑,祖父瑚生葬本乡背原窠,曾祖父绍联葬青背坑。以上地名均为东坑地名。因此,可以确定是兄弟二人本人外迁瓯宁马岚(今建瓯)。
13、同上79页23世毓凤,廷标次子生于乾隆辛酉,殁于乾隆已酉年(48岁)葬欧宁县马岚配裴氏生二子:时俊、时杰。还有廷梓二子:毓鸿、毓鹤,谱载均“葬瓯宁县马岚”,其父廷标、廷梓在东坑未迁。
14、九本8卷1页11世,兴隆公迁和源乡,建祠一所,生二子,辛贵、贵寿至20世谱载47人。
15、同上2页14世,应春“迁泉州晋江生四子:用宾、用寅、用宏、用宝。其中用宾“号毓台隆庆辛未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理后部右侍郎,云南巡抚经略三边”。至19世陈其昌(用宝支)又到清流县任训导(清流县志有载),《东溪陈氏族谱》载至20世共26人。至今东坑还留下陈用宾为东坑拟“群英会碑记”文。东坑村现存一气势磅礴的跨街木结构牌楼,据族谱载为陈用宾所建“魁星坊”,门外横匾为“陈氏一门”,内匾为“东里奎光”。
16、同上8页20世福礼“迁浦城”。
17、同上22页21世兴龙“福鼎长子配魏氏葬桥头坑,迁居崇安,生三子:旺生、旺福、旺寿。
18、第十本9卷1页22世好元“昌武长子,兄弟迁居建宁府马岚”。据谱载昌武有四子:好无、好明、好朝、好音。其中好朝记载一子:四香,好音有三子:桔香、岚香、葵香。
19、同上41页21世新友,佛善子迁居建宁府叶坊,生子:远宁。
20、同上6页23世“大谊、大恒兄弟于乾隆年间迁居建宁府水北渡。”
21、同上45页22世,廷先“兴远子,生于乾隆癸卯年,道光辛卯年殁于建宁,葬地名:担水坑、洋子龙门口坑,据谱载该支当时已繁衍兴旺。
22、同上60页20世,铭,宗伯子字文箴,又名汝兆、又名:发,迁居延平沙县二十四都张坑乡(此地何处末考)生一子:佛有字汉臣、又名:孔顺。生于康熙庚辰年殁乾隆丙申年,葬延平沙县张坑乡水尾出水窠,已山亥向,生四子:抡英、抡豪、抡俊、抡秀。至24世谱载13人。
23、同上68页19世,建礼,“开明次子,字立可生于明崇祯乙酉年,于顺治年间往四川陈奇公署,后居成都府打金街”。
24、同上68页22世,秉健,乳名尊儿,一名文万,迁居建宁府瓯宁县陈铺乡,于雍正甲辰年,殁于乾隆甲辰,葬坪洲坊土名下历倒地象形,配萧招娘。乙卯年蒙儒学正堂黄官篆封扬给匾萱庭春暖,生一子:兆文,字秀夫,一名凤桂,乳名天亮,配魏美娘,生于乾隆丙子年,葬瓯宁县马岚桥头。继丁拾娘……生三子:以仁、以爵、以谦,该支谱载至25世。此外还有22世景颐,景濂23世兆和、均系欧宁坪洲乡、马岚。
25、十一本10卷51页22世,兴寅(远旦子)“迁居建宁府”。
26、同上10卷51页22世,兴二(远登次子)“迁居建阳县(今建阳)新桥乡,配张氏生四子:旺赤、旺正、旺泰、旺胜”。
27、第三本第5卷3页(可能光绪谱)21世于汤,“泰斌第三子迁居龙泉县(据考:今浙江省邻接福建)生二子:九兆、九球。谱载至九兆配龙氏生二子:荣儿、顺儿”。
28、同上5页22世九高,于渭长子“迁居龙岩”。
29、同上30页24世仪一,生于乾隆丙寅年,起琨长子,迁居建宁府马岚生四子:茂材、乳名元魁,茂松、乳名元福,茂应、乳名元麟。
30、同上33页23世起瓒,乳名高生(秉正第六子,秉正葬东坑旧场),生于雍正丙午年,迁马岚,葬建宁府瓯宁县马岚狮岩下卯山西向凤形,生四子,据谱载该繁衍兴旺。
31、同上35页22世秉毅,长子起焕、乳名如生,第五子起炳、乳名调生,迁马岚,其中起焕配卢曾氏,葬瓯宁县禾供里马岚桥头西山卯向金交椅形,生二子:有奇、有成,该支也繁衍兴旺,起炳配魏凤娘葬马岚澄铺对门……生三子。此房光绪谱载道光年间已载至27世,也是人丁兴旺。
32、同上56页22世,远莠(考)孔昌第三子乳名荣河,生于乾隆丙子年与妣迁居将乐县城内,生六子:人骝、人驷、人骐、人駰、人骆、人 。(谱载:孔蛙与妻魏已娘、谢赠娘三人合葬旧场古楼,以妻林云娘葬在将乐县城西门外桥背山,生三子:远输、荣元、远莠。
33、同上65页26世仙养,观保子“迁归邑(明溪县)子云台”。
34、第六本6卷9页21世日临“迁浙江衢州”。
同上39页21世,世临“生于乾隆×年,生子:远微、乳名松寿生于乾隆×年,乳名享寿,生于乾隆,家住浙江衢州府。”
35、同上40页22世,添锡,节应子“迁沙县”。
36、同上63页文许,生于康熙于丑年迁居延平府永安县安砂(源谱载39人,现在七、八十户,2005年东坑第四次修谱已合修)。
37、同上74页17世瑞图,大伦第三子,谱载任建宁府千总,生四子:祥章、祥顺、祥文、祥治,从世系分析,未回东坑,也属外迁,而其孙祥章子,谱载兄弟二人:日享、太享迁居浦城旧管(大伦任沧州税课使……已回东坑)。
38、同上74页19世,荣享生二子:日贵、日新“迁居沙县”。日新配扬氏生三子:开理、开应、开春。
39、同上74页18世祥治“瑞图第四子,迁居政和生一子信享”据光绪谱信享又迁居浦城旧管。
40、同上81页21世德音“同弟德章迁居延平府西门”。德音生三子:添凤、添禄、添×。德章生三子:苟姑、添次、添丰。
从一本残破嘉庆族谱中查得三支外迁。
41、8卷8页16世 ,迁本县高地生四子:汝荣、汝华、汝寿。其中:汝华又生四子:继章、新章、有章、石章。其中石章迁居浦城。
42、同上39页20世,上行,同弟迁洞口沙芜塘居住(今沙芜乡)。据调查现在沙芜明珠甲还有8户。
43、7卷1页(可能是光绪版)14世,官福,礼斌子。“由清流东溪迁宁化下砂,配吴氏合葬宁化永丰里下沙陈家坑虎形,座北向南,生一子:致远。致远生一子:友朋。其中至20世本荣生10子,本庆生8子。
44、同上项14世胜三,礼熊子,万历年间迁居宁化龙上里 上,葬鸟上石坑狮形。生一子先发。生发生二子:祖兴、祖富。祖兴葬鸟石坑,配彭炳娘,葬杨公坑、虎形。
由于查阅世系工作量大,我不是学者,水平所限,加上时远事湮,头绪纷繁,我能做的就这样了。虽已反复核实,但遗漏之处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本族在外后裔阅对考证时,尽可能再对原谱无误后认定,以防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