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忘桑梓的清流藉明代右都御史陈用宾
发表于:2013-03-13 19:39
为官不忘桑梓的
清流藉明代右都御史陈用宾
陈立忠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不少文章都标明朝右都御史陈用宾为福建晋江人。其实,福建清流县余朋东坑村才是他最正宗的祖籍地,确凿的史料证明了陈用宾是清流东坑人。
东坑(古称东溪,现有1600多人)陈氏是以永安贡川陈雍为一世祖的第二十一世陈文陆为一世祖。这里是高山顶上一小盆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明清时期东坑人口激增,大兴土木,人才辈出。据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编写的族谱记载:全村有进士1人,举士5人,拔贡2人,贡生14人,任知县以上主官达8人。
一、追根溯源东溪始祖
(一)陈用宾是清流东坑人,有嘉庆三年修《东溪陈氏族谱》所充分证实。
1、嘉庆三年(1798)《东溪陈氏族谱》卷首,练钢作首篇“东溪陈氏修族谱序”第二页:“余详阅之见其显于东溪者佥事公定应,府丞公定通,伯坚公则尹于阳朔,伯达公则尹于嘉鱼,以进士起家巡抚云南之用宾公,以恭府署成都镇之奇公,苏州府经历大韶公,永邑司训江赣雩都教谕玉殿公他如任佐贰者不胜枚举”(练钢系沙县举人乾隆五十四年任清流县教谕。见打印照片)。
2、嘉庆三年《东溪陈氏族谱》卷首专设第六篇以《魁星坊记》的形式叙述陈用宾所建“魁星坊”。现在还依然耸立在村子最中心的街上。只是“魁星坊”这一名称现在的人不懂,均俗称他为“陈氏一门”。(见照片)
从《魁星坊记》可以看到东坑的后代子孙对陈用宾的敬钦之心,告诉后代子孙,不能忘记用宾公创建魁星坊的功绩。
也就是说事业成功的陈用宾没有忘记自己是东坑村人,在家乡东坑村建了跨街牌坊激励后代,而东坑的后代子孙也没有忘记陈用宾的这份情,两次失火都踊跃捐资重建。现在这个陈氏一门古牌坊也有216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村人还进了一次维修。不幸的是,如今车辆进出频繁,大门立柱创伤严重,但往高处望,还可以看出做工细致精良,可以让人联想出他昔日的宏伟气势。
我青少年时代,常听坐在“陈氏一门”傍边,文革倒下的石牌坊板条上的前辈讲故事。至今还有两个记忆片断:一“听说陈用宾官当得很大,但后来犯法坐牢了。”这一口碑已经在互联网上获得大量史料证明。二“他到晋江是做纸生意”,这一点我没调查,待考证。但这一口碑合符那个年代的实际。历史上清流毛竹多,毛边纸是清流的特产,陈应春、陈用宾父子到晋江做纸生意这是顺理成章的,生意好做,开起店铺,虽身处异乡但久而久之晋江就成了故乡。
3、清•嘉庆三年修《东溪陈氏族谱》对陈用这一支的世系记载详细。文陆迁东坑,为一世祖,至六世念十生五子:壬(金)、周(木)、安(水)、九(火)、辛(土)后代子孙均熟记曰,金、木、水、火、土五房。七世安(水)至十世义隆生五子,任恭,壬继、壬俭、壬考、壬极。
陈用宾为壬极公支,见清嘉庆三年修《东溪陈氏族谱》第十一本,水位安公分壬极公房世系:即十一世壬极→志端→礼珙(志端次子又名逊,生四子:意、日、显、日清、应春)→应春(礼珙第四子迁泉州晋江生四子:用宾、用寅、用宏、用宝)→用宾(应春长子)(见族谱照片)
嘉庆三年修《东溪陈氏族谱》世系不仅详细编入:陈用宾,号毓台隆庆辛未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理兵部右侍郎生二子:斗昭、斗曜(见族谱照片),而且十四世陈应春迁晋江后的繁衍世系,还记载到二十一世。(见族谱照片)
(二)陈用宾桑梓情深。万历年间,东坑群英会(主持本乡祭祀节烈忠义诸神的组织)“置塘建亭”对东坑的庙宇,古遗迹着手进行修复,特请用宾为群英会撰写碑文,并由中宪大夫陈九叙手书《群英会碑记》。据十几年前老一辈回忆,碑石在50-60年代不见了,所幸还有抄件仍为东坑村民陈陶芳珍藏着:
《群英会碑记》赐进士出生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族叔毓台陈用宾頓首撰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浙江处州廖宗生□缵陈九叙頓首书。
按余族自德星辉映奎聚光嗣、垂是祖文馀公、世卿公、庆流无极,迨支派元孙余祖讳文陆者,则避元乱,特迁闽汀清流东溪居焉。夫东溪,余发迹所也,余即仕路羁縻,未能亲历,然为永安张恶侵祖,曾遣弟男祭文馀公,并祭东溪诸祖……
时 万历岁次柔兆敦祥 冬月吉旦
(见抄件复印照片)
《群英会碑记》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官居上品的陈用宾,没有将自己的祖籍改写为别处。首先阐述东坑形成的原因:“余祖文陆(即东坑始祖)避元乱特迁闽汀清流东溪居住。”紧接着理直气壮地阐明他的“根”在东坑:“东溪余发迹所也”。这是陈用宾不忘桑梓的肺腑之言。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他童年的足迹,有他的父老乡亲,陈用宾对故乡的感情没有因为时空的变化而淡薄。当闻知群英会修复东坑古迹,是一件有益子孙后代的实事后,他为自己“仕路羁縻未能亲历”而自疚,《群英会碑记》不满千字,但充分表达了陈用宾对故乡的真挚情怀,他爱故乡更寄厚望于故乡,因此,最后他祝福家乡从此“人文鹄立,甲弟蝉联,俾炽俾昌,争光奕业无穷期”。希望家乡人才辈出,“正气塞天地,忠贞光日月者,世世挺生” 。
现在的东坑子孙也与祖辈一样没有忘记陈用宾。2005年东坑陈氏族谱进行第四次编修,特将《群英会碑记》载入“轶事追记首篇”。
2007年重建古迹”奎聚亭”特将《群英会碑记》用六片黑色花岗岩板材以碑刻形式镶嵌在一楼大厅的正中壁上.
(三)据网上信息:如今福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之一,永安贡川“陈氏大宗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由漳郡进士陈九叙、泉郡进士政仕陈用宾、延郡进士陈源湛倡议主持兴建。
二、督抚云南剿叛御侵
网媒竟报沧桑旧事,如今只要把陈用宾三个字输入电脑,互联网上就有大量关于陈用宾的信息。据晋江市情信息网:明代云南督抚陈用宾,在我国云南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昆明东北郊鸣凤山上的太和宫中,有一座名闻中外,熠熠生辉的金殿,金殿为重檐歇山式,飞阁重檐,斗拱梁柱,瓦椤顶檐,圆柱花格,旌旗匾楹,桌案瓶器,神象罗幔全部青铜铸造,规模比武当山的金殿大,设计比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更加完美,是中国现存最大最精美用纯铜铸造的宫殿,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殿奉祀北极玄天上帝及龟蛇二将,及金童玉女等配祀神,每日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这座赫赫有名,声振中外的金殿,鼎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当时任云南督抚的陈用宾所肇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
陈用宾,字道亨,晋江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乡试中举,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初受长州令,催科有方召入为御史,巡盐河东,改按淮阳兼督学政,考核荐劾,一出至公。以忤张居正,出为四川参议,浙江副使转参政,升按察使,湖广布政使,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陈用宾以都御史巡抚云南,支从一品俸。
陈用宾巡抚云南,即察滇形势,为抵御外来侵略,威定边疆,布设蛮哈守备,建铜壁关,巨石关,万仞关,神护关及铁壁关,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共八个关隘,调配重兵把守,前四关的圆柱石脚,城墙石碑,残砖断垣至今犹存,为当今云南瑞丽江,大盈江的热门旅游景点,后四关由于清代朝庭腐败,中缅划界时被划入缅甸境内。
万历三十年(1602年)起,他便依照武当山太和宫的建筑模式在鸣凤山中建造吕祖仙祠及太和宫、三元宫、紫禁城、迎仙桥石碑坊等,占地1700亩,成为当今著名的名胜古迹。
陈用宾抚云南,自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593-1608年)共16年设关隘,屯田养兵,杀缅贼、擒缅贼首,犹战象战马,杀敌无数,立下显赫战功,晋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赏银币,荫子世袭,论顺大功,勋绩累累。但当时朝庭腐败,官吏纷争,南京吏科给事中沈世禄等纠陈用宾。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二月,陈用宾上书乞休,望回原籍晋江,但皇上不允。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一月,武定夷酋阿克叛变作乱,知府携印避入省城,阿克破府城,焚掠居舍,索武定印。陈用宾征召未至,权宜出印与之,寻征兵分道进攻,生执阿克,但印仍未复。朝庭柄政者夹私憾,以弃印论,治陈用宾滇南失事罪,罢其职,逮至京城,在狱九年,卒于狱中。后追谥襄毅。
陈用宾著有《悟真篇注疏》《大道指南》《还真大旨》《道德经契心录》《还初笔记》《达意草》传世。
上文“荫子世袭”在《东溪陈氏族谱》世系中有详载:至陈用宾孙“斗昭用宾长子世袭指挥使,斗曜次指挥使,为稷斗昭子字二载世袭指挥使。”(见打印照片)
东坑由于生存条件差,代代子孙都想为自己寻找到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于是出现频繁的外迁。到2005年《东坑陈氏族谱》进行四修,在四修过程,我从嘉庆、道光、光绪谱世系中查得,第六世开始有外迁,十七、十八世起至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世的康、乾时期却频繁外迁。在外为官未回,但世系中又未注明外迁的未统计在内,明确注明外迁的统计到47支外迁。固在2005年四修的谱中专设“迁徒”篇载入,是为海内外陈氏宗亲提拱寻根谒祖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