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入川浙江种田郎图谋集体“变脸”

2010年05月27日 来源:四川农村报

    由农民到企业家,从传统农业到“有机王国”——

    本报4月15日刊发的《接踵入川 浙江“农业军团”犀利掘金》一文,独家解析了浙江老板在川种地致富之道,在省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多家网站转载,有许多网友和热心读者希望本报继续跟踪报道。

    近日,本报记者对在川发展的浙江种田郎们进行了深入追踪,除继续剖析“外来农民”为什么能种好田的秘诀外,还获悉了他们的一个惊人行动……

    “如果我能过一天你们这样舒心的日子,我死都值了。”

    又是一年西瓜上市时。只有这个时候,在成都新津县方兴镇种西瓜的浙江台州人陈雪玲才难得有机会去趟成都市,尽管如此,她也只是匆匆把西瓜送到市场又匆匆赶回瓜田。

    5月20日午休时间,陈雪玲家大门紧锁,邻居循声出来告诉记者:“她在大棚里干活呢!”

    “工人都回家收油菜了,我一个人忙。浙江种瓜的女人没有午休。”三十多度的大棚里很是闷热,陈雪玲正蹲着给瓜苗对花,“这是嫁接苗,端午节左右才上市。”

    熬过六年瓜田旁以大棚为家的日子,陈雪玲现在的家“货真价实”。3年前,她和丈夫牟锡海在方兴镇花碑社区花20万买了套房子,娃娃在新津读书,70多岁老父亲、兄弟姐妹、表兄弟都追随过来加入了种瓜大军。“连我们老家还在任的村支书都出来种瓜了。”陈雪玲补充道。

    这个身家数百万的女人只三十出头。磨得灰白的牛仔裤、帆布球鞋、款式过时的手机……陈雪玲又一次“完美”展现出在川掘金的浙江农民的特质。浙江农民种地跟四川农民有什么不同?她有一串的亲身例证——浙江老板地头搭个棚就驻扎下来,不管苍蝇蚊子,不顾高温寒风;浙江人投入不含糊,一亩地需投一万元,绝不打折投九千八,肥料、农药都是顶级甚至进口货;在陈雪玲老家,最穷人家都能凭户口很轻易地贷到上万元;浙江同乡抱成团,哪怕闲来小聚话题也是哪个西瓜种得好,谁家有麻烦大家搭把手解决……

    “四川老乡有个十来万就觉得日子踏实了。在浙江,不比吃穿玩,比谁能赚钱!你有四十万,我就得有一百万。”在陈雪玲看来,千不同万不同,观念和心态最不一样。陈雪玲住的小区里有不少四川邻居,男人在外面打工,女人在家打牌,即便如此,有的还动辄抱怨日子不安逸。她有次就羡慕地对一个邻居说:“如果我能过一天你们这样舒心的日子,我死都值了。”

    “台州人眼睛总是盯着国外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而且重视营销。”

    秉承着台州人 “追着太阳种西瓜”的精神,2001年,牟锡海从上海转战成都彭州发展,在入川的浙江农民中可谓“元老”。2003年,老牟成为首批“落户”方兴镇的浙江农民。

    “一种就是100多亩,在方兴这样的大手笔算头一回。当时本地老百姓都是几亩几亩的种些小麦、蔬菜什么的,一亩一年赚个一千多块都觉得不错。”方兴镇副镇长刘仁俊回忆。

    2004年开始,在老牟带领下,浙江老板陆续入驻方兴。目前,已有100多户浙江业主、300多个浙江人在方兴务农,光种植西瓜一项就流转当地土地3000多亩。

    2007年底,牟锡海昔日的100多亩瓜田规模已增至14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这一年,牟锡海和十几户同乡成立了“新津川浙花碑蔬菜瓜果农业合作社”,从日本等地引进优质西瓜、高品质特色蔬菜、反季蔬菜和保健型蔬菜,运用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牟锡海接着带领300多位同乡,依托当地现有2000余亩果蔬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将一个5000亩的大型农业示范园逐渐铺在方兴镇的土地上。

    “台州人眼睛总是盯着国外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而且重视营销。”刘仁俊说,目前老牟等人已引进发展十多个新品种,去年5月,牟锡海等人跟当地政府一起搞了一次“绿色西瓜采摘节”,开幕三天卖了近3万公斤西瓜,台州西瓜的品牌也因此愈发响亮。{Npage}

    “台州老板的大手笔和现代农业意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冲击。方兴镇的李福君三兄弟就放弃外地打工,回来承包了600亩地搞常规蔬菜,现在弄得风生水起。”刘仁俊说。

    刘仁俊感到最迫切、又难以一时学到手的是浙江人搞的商会。“本地很多专合组织形式大于实用,管理松散,对产业趋势根本无法研判分析。而浙江老板则通过商会网络,有效的沟通信息,今年各家种多少,跟去年比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分析市场能否承受,再对各会员进行告知,大家一起调控,共同进退。”

    在刘仁俊看来这很重要——在四川几乎没有一家合作社能够做到有效收集数据、准确分析市场并进行有效调控。“种什么、卖什么,我们的农民大多靠自我感觉,合作社和政府部门对于本社、本地之外的调控鞭长莫及,更有甚者只图规模,盲目投入。”刘仁俊说,方兴镇不少农民去年看到蔬菜好卖,大家一哄而上种莴笋,现在价格低得都举步维艰了。

    “我们要在四川打造一个有机食品‘王国’。”

    今年年初,苦寻竞争砝码
    的牟锡海又动起了 “有机农
    业”的心思。
    “有机农业投入多,产量
    不见得多,但在未来市场绝对
    有利可图。”牟锡海算盘打得
    “啪啪”响,“传统农业每亩一
    年投入五六千元,净利润两三
    千元,有机农业每亩成本六七
    千元,但净利润能达到六七千
    元,利润率在100%,有的甚
    至能翻番!”

    再过一阵子,牟锡海准备

    尝试种植有机草莓。普通土地变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土地需要三年转化期,其实这两年老牟就悄悄在为进军有机做准备。从种植有机草莓、有机西兰花、有机西瓜等品种开始,逐渐增加投资和面积,最终将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一个上规模的有机农业园。

    牟锡海的“野心”和信心来自于其身份的变化。这个身价不菲的西瓜大王,新头衔是四川省天银农林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拓展部经理。老牟以老板身份“委身”做一名高级“打工仔”,背后则是浙江台州农民悄然图谋集体“变脸”的努力——

    2009年,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由台州农民蔡仁根、蔡美琳等合作创办的四川省天银农林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新津县签订了投资6亿元、种植有机杨梅1万亩的大单。在成都台州商会秘书长程峰记忆里,这是台州农民第一次抱团一口气在成都拿下这么多的地搞农业项目。
    这阵子,该公司专门从浙江台州培育和定购的有机东魁杨梅苗木正陆续运抵成都。这些杨梅一旦长成,再漂洋过海出口,摇身就能卖280元/公斤的高价。

    正是高回报“诱惑”浙商“爱”上了有机农业。“我们要在四川打造一个有机食品‘王国’。”天银公司股东、常务副总裁蔡美琳表示。

    “我们正整合在成都的8万亩土地上的3000多个台州农民,在生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及销售服务体系上进行统一,实现农民到企业家、传统到有机的集体转型。”牟锡海说,就是把在川的数千名浙江种田老板聚集在这个有机王国的品牌大旗下,从有机农作物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到生产管理、包装宣传、回购销售实现“六统一”。

    在这场悄然的集体变脸过程中,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入川“务农”掘金的不仅仅是浙江的农民,民营资本也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天银公司的十来位浙籍股东,大多是一年前才到四川“务农”的,他们不少是身家上亿的企业家,来自浙江温岭的股东季宗根就是一家珍珠首饰公司的老总。

    浙江民营资本向来嗅“利”而动,入川选择有机农业,既预示着有机农业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和市场潜力所在,更显示着这次在川浙江农民集体转型的信心和力度。
本报记者 李淼 文/图

□记者手记

    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浙江种田郎们在四川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代农业课。

    浙江“农业军团”正逐渐从单纯包田种粮、种经济作物向资源利用、技术合作、资本运作等方向转变。在天银农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划中,要不了多久,一个以有机杨梅产业为主,集休闲观光、生态循环和技术示范为一体的有机农业产业园将挺立在成都平原上,这个园区里,有7000亩有机杨梅、500亩有机蔬菜、500亩葛根、1500亩伏季有机蔬菜,还要年产跑山鸡3万只、特种野猪1000头。

    就在我们琢磨如何学习浙江老板们苦种田、巧种田、种好田的时候,心大手勤、眼准脚快的浙江人已不满足单打独斗、小打小闹的现状,开始“密谋”集体转型,他们要合纵连横、集团作战,开进有机农业这座富矿。

    差距正在拉大,看来我们奋起直追的速度也必须加快。牟锡海带头成立的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