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资新闻

擦亮粮食信贷的金色招牌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擦亮粮食信贷的金色招牌

  ——农发行山东省滨州市分行服务夏粮收购呈现新气象

  耿大伟李磊

  农发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粮食收购信贷业务始终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发展之基,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着力点。今年夏收以来,农发行山东省滨州市分行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主线,以助力粮食产业振兴为抓手,在充分保障夏收资金供应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助粮振兴”的新路子,呈现出服务夏收的一派新气象。

  扎根粮食产业沃土打造粮食信贷品牌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临渤海湾,现辖五县二区和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9453平方公里,人口380万。滨州是传统的粮棉大市、农副产品加工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十六年丰产丰收。2017年,粮食总产量355.6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53%,是山东优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产区之一。2017年,全市粮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86亿元,粮食产业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国首届粮食产业大会在滨州召开,滨州市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荣誉称号。滨州市粮食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融合循环发展,逐步形成了“滨州模式”。这些优质资源,为农发行滨州市分行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农发行滨州市分行立足得天独厚粮食产业资源,多年来矢志不移做精做强粮食信贷业务,打造了一块既“干得好”又“叫得响”的金色招牌,并连续两年获评总行“粮棉油信贷管理工作标杆行”称号。

  牢记使命强化担当早细严实备战夏收

  2018年,农发行滨州市分行把服务夏粮收购作为阶段性中心工作来抓,提前行动,开拓思路,备足20亿元信贷资金迎战夏收。一是坚持一个“早”字。提前制定托市收购启动与不启动两套预案,及早认定、公布收购资金贷款客户名单;并密切与市粮食局、中储粮滨州直属库、市农业局等部门联系,全面、精准掌握夏收市场变动情况,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提前量”。二是力求一个“细”字。按照“五个到位”的要求,即:封闭运行落实到位、具体操作细节到位、信贷政策宣传到位、员工队伍和各方责任明确到位,成立夏粮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确保夏收保障工作环环相扣、有序开展。三是牢记一个“严”字。深入分析市场化收购潜在风险点,狠抓客户准入、额度核定、贷款发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五个关键环节,严密防控信贷风险。同时,创新开展“信用保险贷模式”,进一步强化担保措施。四是秉承一个“实”字。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及订单农业发展,通过粮食产业链条延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更深层次上解决“卖难”问题。截至7月4日,全行共支持收购小麦47559万斤。

  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盘活乡村振兴资产

  农发行滨州市分行坚持把服务夏粮收购工作放到粮食信贷业务全局中“统筹摆布”,通过促进粮食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履行政策性银行使命和政治任务。一是精准厚植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把握“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要点,统筹做好政策性、市场化收购信贷工作,全力推进区域粮食产业由大到强,“走在前列”。二是精准选择支持产业,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当地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产能集聚、市场集中的鲜明优势,找准切入点,牵好购销线,拓展产业链,采取“点穴”手法,重点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以中裕食品为代表,分别投入小麦龙头企业购销贷款、土地规模经营贷款、优质小麦循环生态基地建设基金,助力企业建成了从田间到餐桌国内最长的优质小麦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成为国内面粉企业巨头;以西王集团为例,分别投入玉米购销贷款、玉米初加工贷款、玉米精深加工贷款,助力企业打造玉米全产业链格局。三是精准把握服务对象,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扎实做好政策性粮食购销储工作的基础上,遴选优质粮食龙头企业作为载体,实现惠农、富农目标。支持以中裕食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推广“订单式”农业,采取“三免一加”(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割、加价收购)合作种植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指导、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管理模式,从一粒种子开始,直到收割入库,切底解决“卖难”问题,帮助农民端牢“饭碗”。四是精准运用支持模式,丰富信贷支农手段。在贷款品种上,采取宜“政”则“政”(政策性)、宜“商”则“商”(自营性)。坚持有保有压,按照满足产业导向、合作情况、成长性和规模导向“四个维度”的标准,实施企业“名单制”管理,助推粮食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探索推出了“产业搭桥贷”模式,通过信贷资金“无形的手”,为种粮农民、购销企业、加工企业之间架起“有形的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