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十访黎明村:一个小荒村的“沧海桑田”

2018年06月17日 来源:光明日报

十访黎明村:

一个小荒村的“沧海桑田”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大自然的警钟,曾经不止一次为人类敲响。我曾10次踏访的黎明村正是这样一个范例。

  在我国陕西、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有一片被称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地处沙地边缘的宁夏盐池县因此饱受风沙侵袭之苦,特别是县里的黎明村,村民因被风沙逼得无法安居而不得不四处搬家,全村在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了。

  20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情况,很惊讶,甚至半信半疑。在初次奔向黎明村的路上,我还在想:这样的悲剧,怎么会发生在当下?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次踏访黎明村的情景。那天风不大,但风沙还是一个劲儿地往我的脸上打、往采访包里灌。黄沙封锁了村道,人只能步行进村。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尚有彩绘的断壁残垣,是随处可见的沙丘,连村中饮羊的水槽都被黄沙填满了。整个村庄仅有三四株沙枣树,难见绿草。为了躲避风沙,村里的四五十户居民搬到原来没有人居住的“南梁”“北梁”“东梁”,而留在原地的只有两户。一个完整的村由此分裂成遥遥相望、相距约1公里的4个小庄点。

  提起风沙,黎明村人有倒不完的苦水:每天起床,被褥和锅碗瓢盆上都有一层黄沙;一场大风刮来,村道就被沙梁封堵,各家各户院墙内外都堆满了黄沙,几天都清理不完。人们普遍担心:迟早有一天,风沙会彻底吞噬村庄。

  这恼人的黄沙从何而来?这要从黎明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说起。自清朝开始,人口的增长和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使当地环境走向恶劣,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环境恶化速度明显加快。盐池县历史上牧业发达,盛产甘草,但过度放牧严重地摧残了本已脆弱的草原。而对甘草的滥采乱挖使草场变得千疮百孔,更酿成了一场又一场生态劫难。与这些人为的破坏相比,长期以来当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却严重滞后,草原由此一天天沙化,而风沙则越刮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从此,黎明村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2000年,我二访黎明村,留在原地的只剩一户了。我为此写出一篇警示性的报道:《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2002年,我三访黎明村,那里的环境还在恶化,我又写出《人类的退路在哪里?》。正是在这一年的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盐池县召开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工作会议,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大会上宣布:从2003年5月1日起,在宁夏全境禁牧。同时,自治区各级政府果断禁止了滥采乱挖。我为此兴奋地作出报道:《宁夏将不再有牧羊人!》。

  脆弱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2006年,我四访黎明村时,虽然听到了最后一户人家也已搬走、旧庄点完全消失的消息,但也欣喜地看到,盐池县大范围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发生可喜的变化,黎明村周边的树木也渐渐多了起来。

  2009年和2011年,我又先后两次踏访黎明村。我发现,环境的改善让黎明村人又有了重新聚合的愿望。这个饱经磨难、曾一分为四的小荒村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当年仓促搬到“南梁”的12户人家于2011年搬到了“北梁”,黎明村因此“三合为二”。到了2012年,经过整合的黎明村又合二为一。短短十几年间,黎明村由四分五裂又走向“统一”,完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轮回”。2012年,我完成了对黎明村的“七访”,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一个小荒村的聚散兴衰》。

  封山禁牧了,黎明村乃至整个盐池县的畜牧业不但没有萧条,反而有了飞跃。当地农牧民改放牧为舍饲,养殖数量和收益都不降反增。黎明村建起了养殖园区,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所产羊肉远销北京、银川等地。以前一门心思想离开村子的人不走了,在外面闯荡多年的青年人回村了,富裕起来的黎明村人也过上了舒适的生活。2013年,我写出通讯《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2014年12月,我九访黎明村,写出了通讯《黎明村的魅力》。

  曾有人问:“黎明村的环境还会恶化吗?”2016年5月,我在十访黎明村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长篇通讯《物换星移几度秋》中,黎明村人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那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现在,黎明村人都有了强烈的爱绿、植绿、护绿意识。2016年,我看到黎明村里那些成排的白杨都已经长得比成人小腿还粗了。

  黎明村是盐池县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整个宁夏乃至我国北方地区这二三十年的缩影,它的经验和教训具有警示意义。我很庆幸,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用20年时间关注过这个小村,用10次踏访的经历和近10万字的报道,见证并反映了它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也为人们解剖了这个由破坏生态到改善生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标本”。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