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驻马店农民李爱华:土地得到流转

2018年03月04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经济观察报记者张恒

  和很多村民一样,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罗店乡小王寺村的李爱华密切关注着她曾经赖以生存的承包地。村里的劳动力外出,承包地大多被转租给“留守”村庄的亲邻耕种,按亩收取费用。不同于当地上世纪90年代的南下打工潮,如今的外出者大都已经或打算在城里置业。

  村庄越来越成为一个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用以维系感情的符号。在小王寺村,一户种植10多亩土地,一年两季下来,净收入不过7000元。这个数目,一位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一个月就能拿到。当承包地不再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它将和越来越多的个体种植户产生疏离。

  罗店乡小王寺村处于豫南地区——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广阔的平原和适宜的气候,使得农业生产曾经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

  广告

  然而,乡村年轻人的进城、连年的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已经使驻马店市的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2%提升至2016年40.9%。尽管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但四线城市的后发优势已经慢慢展现出来。

  李爱华并不属于村里第一批急切“走出去”的人,但爱人和儿子在外地工作使得她个人无法进行承包地的种植,家中的耕地多年前已经转租给堂哥。乡村熟人间的“互助式”耕种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土地流转,在小王寺村,一亩耕地租出去一年,仅收入400元。而在一些地区,规模化或公司化的土地流转项目,不仅租金可以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倍多,还能领取分红。

  李爱华2018年的一大心愿是有实力的农业公司能来到村里,将承包地协议流转。这样,村里不能种地的村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驻马店市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盘活闲置农户和宅基地的办法,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乡村沉睡资源,释放农村改革红利。

  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李爱华今年52岁,爱人上世纪90年代随第一波打工潮南下广东工作。20多年来,李爱华在家中照顾孩子,操劳家务。商品经济活跃以后,这种离多聚少的生活方式在当地很常见。

  李爱华家中5亩多耕地,对于一个家庭妇女来说,体力以及必要的生产工具的限制,使得她不得不想办法将耕地转让给其他村民。这种由经营方按照亩数和年限给土地承包者相应回报的方式,在当地称为“扩地”。

  李爱华所在的村庄,在上一轮承包地分配中,余下一部分集体耕地,被村集体承包给个人种植,每亩每年收取费用390元。李爱华按照这个价格,将自家耕地承包给堂哥。这种口头协议的承包,完全是在乡村关系的制衡下生效,不考虑年景收成。事实上,一旦这种口头协议达成,基本不会出现“违约”行为。

  如果说李爱华是较早迫于无奈转让土地,但近年来乡村劳动力的外流,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放弃耕种。通常情况下,当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村民举家离开乡村,耕地会被闲置下来。

  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种地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村民张全义每年种植村中4户村民的耕地,总计约20亩的耕地,实际上并未带来太多收入。

  驻马店市处于位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每年种植两季作物,分别为冬小麦和夏玉米。张全义算了一笔账:他种植的耕地小麦每亩收成八九百斤,最好能达到1000多斤。按照亩产1000斤,小麦价格1.05元/斤计算,一亩地每季小麦收入1050元。

  随着物价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提高。张全义所购麦种每斤2元,一亩地约27斤种子,共计80元,每亩地一袋化肥120元,收割费用50元,农药费用20元,犁地费用50元。算下来每亩地的成本320元,收入减去成本,每亩地实收730元,减去给村民的400元承包费用,只剩下330元。

  张全义说,2017年的小麦、玉米两季下来,他的净收入只有7000元左右。这还不足他在工地上的单月收入。而村里在外地工厂工作的年轻人,每月工资通常在5000元以上。对他们来讲,种地的收入太低了,甚至他们辍学以后,很少从事农活,对农作物的精耕细作已渐渐陌生。

  之所以要承包20亩耕地,是因为张全义在工地上的工作有灵活性。工地没有用工需求或者农忙时,他可以回家从事他熟悉的农业生产。

  在罗店乡,也有更大规模的承包耕地,用以种植农作物、果树或蔬菜。但是张什庄缺少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入驻,这是李爱华和一些村民现在考虑的问题。李爱华的家庭和可以随时回乡的张全义式“半流动劳动力”不同,她需要一步到位的种植服务。而张全义所承包的原有土地承包者,是离开村庄,到城市置业的一类人。

  李爱华也开始行动了。由于儿子面临组建家庭,2017年她在市里买了房。以后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支出,她想尽办法开源节流。2018年,她有三个愿望,家中的耕地能出租个好价钱、儿子和爱人升职加薪、二儿子顺利升入好的初中。

  人口外流的乡村

  不管李爱华是否意识到,她也成为乡村人口外流中的一员。2018年春节,她已经默认儿子和未来儿媳的居住地是在城里。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群体,在他们的青春韶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得以走出乡村外出打工。他们大都依靠体力劳动,在下一代的适婚年龄,完成了可以进城置业的原始积累。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90后们,或早早辍学打工,或读取大学毕业工作,在新观念和网络的影响下,大都不想再回到乡村居住。

  驻马店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6年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该市城镇新增就业7.6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73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251.87万人。

  乡村劳动力外流无疑会增加村民家庭收入。根据当地统计局数据,2016年驻马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5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38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3.6%。

  乡村土地被称为“沉睡的资本”,人口外流带来的土地闲置似乎正在敲醒沉睡的土地。全国来看,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就曾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随后的2016年10月,前述《意见》作出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的决策。

  河南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尽管李爱华所在的村庄尚无规模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但在驻马店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6325个,农民合作社1608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均居河南省首位。

  正是李爱华这样的乡村居民,在追寻美好生活的同时,有意无意中成为乡村城镇化浪潮中的水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