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增收篇:笑!农民收入芝麻开花

2018年02月25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笑!农民收入芝麻开花

  农民日报编辑部

  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习近平

  正月初七,年味还未散尽,新疆首个淘宝村——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仓房沟村许多淘宝店主就开始忙碌起来。满载货物的小货车相互避让、鱼贯入村,新疆特有的乳制品、干果、蜂蜜等从这里飞向天南海北。放眼神州大地,越来越多的村庄像仓房沟村一样因为新业态的涌入而充满活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钱袋子鼓起来而露出了笑脸。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大的梦想,而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托起这一美好梦想最为有力的柱石。让中国农民富起来,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热烈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补齐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在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挑战下,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势头不断向上,增收路径不断拓宽,增收动能不断壮大,增收机制不断健全,不仅实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速,更以全新的视野和高度开启了农民财富增长的新时代,点燃新时代农民对增收更为炽热的期待与追求。

“四驾马车”拉动农民增收迈向新高度

  ——过去五年,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基础作用更加稳固、空间得到拓宽,工资性收入成为最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共同推动中国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这是一道亮丽的曲线。

  五年来,农民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累计增加5515元,每年迈上一个千元台阶。在国民经济的坐标轴上,农民收入曲线向上高高耸起,展示出高质量的增收成色。

  农业经营收入空间不断拓宽。“富民者,以农桑为本”,这是几千年传统农耕社会总结出来的致富之道。过去五年,“山海经”念得更熟了,“林草戏”唱得更亮了,“果蔬牌”打得更好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增收经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价值链更加高端,原来集耕种收于一体的传统小农,全方位参与到现代产业链条。“互联网+”、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乡村养老等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呈“井喷式”增长。新产业新业态带给中国农民的,既是沉甸甸的收入礼包,也是根本性的观念洗礼。无数中国农民的生计经营模式,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向纵深挺进,向精细发展。

  工资性收入成农民增收最强“引擎”。过去五年,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谋生,从2012年到2017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从2290元增加到3485元,增长超过50%。过去五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农业现代企业和园区建设吸纳大量农业工人,形式各样的扶贫车间开到田间地头,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更加可靠,更有保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千百年来,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地的局面发生根本性变化。201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财产性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入股分红、土地租金、资产收益……财产性收入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农民日益鼓起的“钱袋子”中,财产性收入尽管一直占比较小,但是却极具潜力、增速较快。过去五年,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收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土地“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土地价值不断升值。全国6.7万多个村的农民,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已累计分红2840亿元。在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带动下,农民股息红利收入,也在过去五年快速增加。

  转移性收入保障效果更加突出。一项项补贴增加,一笔笔民生投入,为农民收入带来福音。“三项补贴”合并成“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补贴形式发生变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却从未减弱。农机购置补贴、玉米种植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农业经营有了更多财政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不断提高农村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大量“真金白银”投向农村,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过去五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农民经营的生计模式却有了更多选择,更多可能。同样是种地却不是简单的靠天吃饭,同样是务农却不是单纯的土里刨食。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这“四驾马车”,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也就能跑得越来越欢,越来越顺。

动能转换实现农民增收新成效

  ——直指农村发展痛点堵点,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把改革创新的强大动能转换成农民增收和财富增值的强大势能

  攀之愈高,其进愈难。

  世上最难为之事,在于鼎盛顺遂之时,自我革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过去五年,中国农民增收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复杂形势,我们之所以能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实现农民收入的逆势上扬,在困境中屡攀新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的“三农”政策对头,市场、法治、改革协同发挥作用,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激活了市场,激活了要素,激活了主体,农民增收动能更加强劲。

  激活市场,机制更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曾让中国农民困扰。然而过去五年,坚持市场导向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勇气和力量之源。价改一子落,产业全盘活。市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了更加充分的作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价格回归市场,去库存进程加速,上下游产业链打通,多元主体入市,玉米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随着小麦、稻谷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制约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个障碍即将被突破,而大多数中国农民也将在理顺了机制的市场中继续分得更多蛋糕。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看懂了这只“看不见的手”,学会了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从盲目跟随种植导致不时滞销,到充分利用监测预警,逐步掌握“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的市场信息,再到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培育农业品牌提升市场收益。中国农民在市场面前,显得越来越自信,从市场中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丰厚。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赣南脐橙……一个个品牌在中国农业画布上泼洒出绚丽色彩。价值链的延伸,品牌的溢价,都转换成农民辛勤劳动结出的累累硕果。

  激活要素,资源升值。耕地和宅基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民最大的财富。尽管农民劳动力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实现市场化,但耕地、宅基地等要素却在长期沉睡。这一现状,在过去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加快改变。坚持集体所有权,保护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入快车道,而且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还撬动了金融资本,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更有保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更多农民通过改革分享集体经济红利。过去五年,中国农民的财产权利越来越清晰。更重要的是,附着在耕地、宅基地以及集体资产上的财产权益,更加触手可及。

  激活主体,动能更强。过去五年,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不仅让长期躬耕的传统农民喜笑颜开,也吸引越来越多“新农人”投身“蓝海”。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纷纷加入到农业农村的创业创新浪潮中,成为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实现增收重要的生力军。从曾经个体农户的分散经营,到今日290万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遍地开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纷纷登上时代的舞台,带动农民收入腾飞。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下,一系列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带动农民有效增收。

  市场活了,农民增收的机制就能更加顺畅;要素活了,农民增收的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主体活了,农民增收的动能就会更加强劲。过去五年,中国农民增收的动能持续发力,关键在于把农民增收实践紧密投入到市场、要素、主体改革的大棋局中,融入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三农”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始终在实践中汲取改革和创新的力量稳步向前。

“五路进财”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常态化手段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创新性手段要大胆突破,改革增效,不断完善新机制培育新动能,推动农民收入攀上更高峰

  五年的砥砺奋进、负重竞上,让农民收入攀上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空间,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依然是我们肩上沉重的担子,是新时期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我们依然要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不放松,努力夯实农业生产“基本盘”,不断精准增加农民增收的制度性供给,常态化手段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创新性手段要大胆突破,改革增效,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新机制,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

  坚持向现代农业发展要效益,不断挖掘增收新潜力。即使城镇化“大步阔进”,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选择在乡村生产生活,农业仍然是他们的基本收入来源。因此,做好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任何时候首要任务都必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盘”。要立足科技增效,加强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告别靠天吃饭;要立足质量增效,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唱响质量兴农主旋律;要立足品牌增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农产品销售不再“披头散发”,而是“梳妆打扮”以提升价值;要立足减损增效,健全农业保护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让农业经营收入经得起“风吹雨打”。

  坚持向“接二连三”要收益,不断拓展增收新空间。传统领地要稳住,新兴领域要开拓。要“扩面”,立足农业多功能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扩展农民收入新渠道;要“融合”,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传统农业不再“形单影只”,农民收入也将获得更多选择;要“延线”,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户在产业链上的增值分享机制,让更多普通农户也能参与到产业高附加值环节。

  坚持向农村改革要动力,不断壮大增收新动能。“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要依靠改革去破解;农民增收的热切期盼,要依靠改革来实现。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要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扩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股份合作制,使农民分享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

  坚持向务工收入要份额,不断创造增收新机会。就业为本,这是农民增收的大头。要在稳定既有务工就业格局的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强化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务工新领域,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新形势下,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休闲产业的不断壮大,创业带动就业热潮的滚滚兴起,还有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带来的诸多公益性就业岗位也在持续增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农民务工收入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给新时期农民就业增收带来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

  坚持向政策支持要红利,不断探索增收新机制。近年来,“三农”发展的好形势,农民增收的好势头,与政府的持续投入是分不开的。财政增收有困难,但是投入“三农”的资金不能少,给农民的补贴力度不能减。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业补贴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双重效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让农民充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党的十九大吹响乡村振兴总号角,再次对农民“生活富裕”做出系统战略部署。过去五年,我们有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未来我们更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动力动能将更加充沛,新产业新业态的增长点将更加丰富,农民的钱袋子将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将越来越灿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