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湖北省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纪略

2018年01月06日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变股民红利进家门

  ——湖北省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纪略

  本报记者何红卫余向东

  在湖北省京山县钱场镇“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荆条村村民曾必昌作为入股社员,2016年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17.76亩,当年年底分红17850元。

  在附近村庄,像曾必昌一样,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由农民变股民”的共有180人,2016年年底共享合作社200多万元的分红。而在新市镇城畈村,59岁的村民袁国祥与1815位村民一起,共享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带来的一份收益,他一家5口人分得红利15620元。

  荆条村村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城畈村村民按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占比入股,这是股份权能改革“京山实践”的不同模式。京山县作为湖北唯一、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29个试点县(市)之一,2017年9月已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县委书记周志红认为:“股份权能改革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模糊、产权虚置的问题,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增加广大农民收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

  创新“3342”工作法,啃下改革“硬骨头”

  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

  革,始于2015年6月。全县按照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山区村、平原村等不同资源秉赋分类推进,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3342”工作法。即:清地确权、清产核资、清人分类“三清理”明晰底数。确定资产量化范围、民主决定股权设置、静态管理固化股权“三步走”固化股权。规范股权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股份继承“四规范”赋予权能。

  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两合作”激活要素。通过模式化推动,确保了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在“三清”过程中,全县确权到户耕地808131块共107.22万亩,签订承包合同10.5万份,发放经营权证10.5万本,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356个村共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金1.41亿元、资产8.88亿元、资源103万亩,共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76万人,涉及11.45万户。

  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如何将股权量化到人。京山县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资产折股到人。在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资产主导型村庄,通过清产核资、明晰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核算股权配置总股份,再清人分类、定人配股。二是资源折股到人。对于经营性资源丰富的资源主导型村庄,将土地、林地等村集体资源,以面积的形式量化至每股,并分配给集体组织成员。三是“双资”折股到人。针对既有经营性资产、又有经营性资源的双资兼具型行政村,分别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与经营性资源总面积,按照股权总数和参与人数合理分配到位。四是系数分配到人。对于双资匮乏村,先界定成员身份,设置虚拟股份,再根据成员农龄、劳龄等因素确定资产分配系数,以便在获得集体经济收益时,将此系数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

  新市镇城畈村是个“城中村”,经营性资产庞大,全村可量化经营性资产达1.569亿元,配置股份49116.5股,每股可量化经营性资产3043元;雁门口镇界子山村无资产,只能以山林农田资源面积配股;钱场镇榨屋村既有资产,又有资源,则以量双资同时配股;而新市镇白谷洞村无资产,资源出租后还未到期,为了到期之后分红有依据,则选择了配系数作依据,以每人一股的方式进行了虚拟配股。

  京山县通过因村制宜,划分“资产型、资源型、双资型、双资匮乏型”四种村庄类型,并把25个先行试点村经验成效进行总结、提炼、推广,实现了改革全域覆盖,圆满完成全县356个村的股改任务。

  精细配置股权,下足“绣花”功夫

  京山县县长魏明超说,推进股改的另一难点,在于集体资产股权的配置方式,如果出现“股权类型简化、配股方式僵化、配股效果泛化”等问题,将会导致股改虚滞难进。

  基于此,京山县在这一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以划定配股范围、确定配股方式、制定配股内容为重点,创新了“因村设股、精致配股”的配置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因资配股,覆盖全面;节点配股,有史可循;层级配股,有实可依;贡献配股,赋权灵活。这种创新配股模式的探索,响应了农民对股权占有的多样需求,为深化股改试点探出一条新路。

  配股过程中,对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前后出生的村民,能否一刀切?嫁出去的女儿、户口仍在本村,是否享有权益?对村里作出了贡献的村民,是否可以增加贡献附加值?迁入的农户怎样对待?实践中,京山县创新探索出了分时分段节点配股、照顾现实层级配股、按劳赋权贡献配股、民事民议协商配股,对上述疑问一一给出了答案。

  新市镇城畈村实行“分时分段节点配股”,对1982年前在本村出生的老户,每人配置20股基本股,1983年后出生的村民则不享有这部分基本股;新市镇白谷洞按劳赋权贡献配股,1954年入社时上交农具的有90户老户,户均获得了1万元现金补偿,作为对历史贡献的交待。

  永兴镇京源村农民白国敏告诉记者,她出嫁后户口仍在本村,但由于清人分类时登记疏忽,导致被排除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外,后经问题上报和检查验证,村里用预先设置的集体股进行了弥补,权益得到了保障。

  “我们在基本股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农龄股,体现高龄农民的贡献价值,劳动年限越长,成员所持股权的份额越多,这是一种公正和平衡。”城畈村党支部书记、城畈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庹大明介绍,股改过程中,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60余次,小组会议200余次,小范围户主会上千次,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权责对等、群众认可”的原则,圆满完成了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权配置等难点环节,保证了股改的公开、公平、公正。

  在股权配置关键环节,京山县将股权类型、配股方式交由各村民主议定,充分吸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决议权,最终实现股权改革的惠民目的。京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银星说:“整个改革的推进过程,不仅要让广大群众经济上广为受益,还要有政治上、精神上的获得感。”

  一改促多变,激活发展新动能

  “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每年红利账上存。”这是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后的真实写照。

  关于股改带来的变化,县经管局局长李敬东简单归纳为四条: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迅猛发展。每一条,都有一系列数字与成果支撑。

  股改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推动了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焦,不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800多家,参与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800多家,流转面积26.56万亩。其中股改后参与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增加261家,流转面积增加6.45万亩,入股土地面积增加1.99万亩。

  2016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87.28万元,比改革前增长28.6%。全县成员股份分红达339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9元,比改革前增长22.4%。

  城畈村是第一个实现当年挂牌当年分红的股份合作社。改革后,农民不仅拥有耕地、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还拥有了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更多的财产权利。城畈村户均占有量化经营资产22.76万元,2016年举行首次股东分红大会,可纳入分配净收益707.2万元,按合作社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1815位村民共同分享460万元股份红利。

  “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精致、精巧,兼具公平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推进过程中有规划、有步骤、有成效,改革走在了湖北省乃至全国前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到京山县农村实地调研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