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福建泉州市:风俗复清淳文明植乡村

2018年01月05日 来源:农民日报

  风俗复清淳文明植乡村

  ——福建泉州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蔡茂楷

  泉州是福建经济发达地区,安溪的铁观音、晋江的鞋服、石狮的服装、德化的陶瓷,一张张闪亮名片的背后,体现着泉州民营经济强大的硬实力。

  随着腰包的充实,“泉州老板”讲排场、比阔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悄然形成,动辄数十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花费,带坏了社会风气,普通百姓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却又无力摆脱。

  “要了面子,伤了里子。”为引导民风向上向善,推动形成优序良俗,近年来,泉州市以建设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为契机,聚焦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这一陋习,打响了一场针对不良习俗的“攻坚战”。

  非亲不请,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

  引领社会风气,党员干部是关键,为破除陋俗,泉州市首先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带头表率作用,身体力行,立下标杆引领清新淳朴的社会新风。

  出台相应规章进行“硬约束”。先后制定出台了《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以及《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对举办婚礼报批、宴请席数、收取礼金等事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举办婚礼原则上不邀请非亲戚关系人员参加,也不参加非亲戚关系人员举办的婚礼,单方嫁娶的宴请席数不超15桌,双方联办不超25桌。“现在可好了,婚礼一切从简从俭,可省下了不少‘老婆本’。”不久前刚领了《结婚证》的洛江区河市镇党员干部郭柏鋆,在向该区纪委咨询婚庆操办事宜后轻松地说。

  原则上不参加非亲戚关系的人员在营业场所举办生日、乔迁、升学等庆贺事宜的宴请。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和制止、查处不力的单位领导严肃追责问责。2016年以来,泉州市共查处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问题31起,查处3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人。

  引导党员干部发挥“五带头”作用,即带头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风尚、落实生态安葬、宣传移风易俗。有着60年党龄的晋江市老党员施宣阔,坚持“省钱来修路”,简办80大寿等庆典,先后3次将子女孝敬的40多万元全部用来捐建村道,当地群众为他撰制一副对联:“六旬党龄再修村路,八秩华诞喜庆金婚”。

  自我约束,发挥村规民约治理作用

  泉州市在推进文明新风形成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令行禁止,而是以村(居)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切入点,引导村(社区)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其中。

  顺应群众“想变又不愿出头,盼改又不敢主动”的从众心理,通过公议、公订、公示村规民约,把群众意愿转化为共同意愿。并注重村规民约的精准精细可操作,做到内容量化具体、措施奖罚分明。

  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将简办红白喜事纳入《村规民约》,对操办标准作了明确规定。“以前一个月要好几个‘红色炸弹’‘白色炸弹’,现在好了,《村规民约》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的人情负担减轻了许多。”村民们开心地说。

  健全“一约四会”,2017年5月,泉州市制订了移风易俗工作格局的实施方案。2017年底,全市50%以上村(社区)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简称“一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到2020年,完成移风易俗工作立法,确保陈规陋习治理有法可依。

  深化乡贤文化内涵,发挥企业家、名望老人等乡贤威信较高的优势,让他们在立范乡里、教化风习上起好带头作用。如今,泉州各地乡贤争当移风易俗楷模的事迹层出不穷。

  在晋江市磁灶镇前尾村,由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村老人协会共同组建“移风易俗督导队”,督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3年来,这个仅有3300多人口的村子,从红白喜事中节省出近千万元,并大部分用于改扩建学校、整修道路、发展乡村公益等。

  最炫公益,发扬慈善公益价值

  泉州的集体人格中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凡事不甘人后;二是讲义气,重扶贫济困,乐善好施。针对这一特点,泉州市注重典型带动,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的转变,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

  倡导“莫炫嫁妆”。在新闻媒体开设《嫁妆莫炫送祝福》专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连续4年举办20多场大型集体文明婚礼,共有1000多对新人参加,反响强烈。启动“‘家’年华”婚庆文化博览。

  倡导“厚养薄葬”。开展泉州好婆媳、“十大孝子(女)”等评选活动,定期发布“孝行红榜”,树立孝善典型。开展丧葬陋俗整治行动,引导市民更新丧葬观念,文明丧葬蔚然成风,2016年,全市遗体火化率99.7%(火化区100%),建有公益性骨灰楼堂1094个。

  弘扬“慈善文化”。发出“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倡议,引导广大群众把“面子”开支变成公益捐,2016年以来,泉州市共向社会贤达筹资4.9亿元,用于“奖学奖教”、老人事业、美丽乡村建设、慈善救助等。

  如今,乐善好施在泉州市已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平民慈善渐成风气,慈善拍卖义卖、慈善一日捐、爱心手术、复明工程、“行走工程”等爱心活动,掀起了一股平民慈善热潮。

  “以前大部分丧事持续时间较长,短则七天,长则十天半个月,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逝者也毫无意义。现在从简从短后,大家轻松了也更注重亲人生前厚养。”说起这几年来婚丧风俗的变化,市民纷纷拍手叫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