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让有限的土地承载无限的希望

2017年06月23日 来源:济南日报(济南)

  一条条泥泞的田间道路变成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块块零碎田地打破田埂阻隔成方连片,黄河滩区的盐碱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机能进的高效优质良田,山区靠天吃饭的荒田变成梯田……这是章丘区土地上的点滴变化、欣荣变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破解了项目区路断桥破行路难、灌溉难、耕作不便难题,项目区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0%以上,亩均增收500元以上,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章丘区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国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突出抓好以建促保重点,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区级自主开发项目建设,使全区滩区、平原、山区每寸耕地旧貌换新颜。

  因地制宜

  项目实施个体表现多样性

  章丘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更加注重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全区三个三分之一的地貌特征,在黄河滩区实行淤地工程以及提水灌溉开发模式,在平原地区实行标准化成片开发提升基础设施功能的整治模式,在山区实行坡改梯工程。

  以省级绣惠项目为代表的平原化改造项目,打破田埂阻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对项目区统一整平,重新化方,每方100亩。全部铺设了地下低压管道,埋设地下电缆,井房全部沿路建设、水泵全封闭,实现“一见四不见”,即见水,不见线、不见渠、不见井、不见泵。改变过去“一个井房一条渠,一个井房一条路”;地下管道替代明渠;引进喷灌、

  微灌设备,更加高效、节能、方便;井房变射频机,刷卡灌溉,达到节水节电节地的效果,形成现代化的作业环境,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沟渠相连、道路相通的高产稳产田。

  记者了解到,章丘区还在滩区开展盐碱地改造,实施历年来建设规模、投资额度最大的黄河片区国家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模5.49万亩,单体投资1.46亿元。使滩区从以前的三级提水变为一级自流灌溉,内外道路相互贯通,彻底改变了滩区面貌,项目实施进度在同期批复的项目中居前列。山区实行坡改梯,建设多个蓄水池,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等天下雨的耕作现状。同步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特色农业相结合,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推动现代农业向一三产融合转变。辛寨鲍芹、绣惠大葱、相公庄金银花、曹范和垛庄山区薄皮核桃等特色基地,以及刁镇夏侯等特色农业区的开发建设,都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受益。整体推进

  项目建设区域体现统一性

  区域统筹,整体推进,才能取得多

  赢效果。为将好事办实,在省国土

  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该区

  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科学规划设计,市场化运作,全方位管理监督”的建设开发模式,让群众共享了国家改革发展、资源惠民的成果,深受项目区群众好评。

  领导重视、区域统筹是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惠及三农的主要惠农政策,已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实现区域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手段。区、镇街、村三级切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对上级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按片成立工程指挥部,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高标准、严要求、按时限推进项目实施,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效益明显、效果显著。

  严格程序、立体监督是保障。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公告等五项制度,对项目按标段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实行工程招投标委托代理制,吸引更优质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战线长、施工季节集中、工程质量要求高,从规划的确定到项目的实施,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定了十余项施工监督制度,形成了四级监督体系、立体化全方位监督模式,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提升水平、强化管护是关键。严格各项技术要求,高标准推进

  工程项目实施,项目完成后将全部资产移交村集体使用,责

  任到村,村集体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区里从土地开垦

  费中单独列支管护经费,主要解决重点设施的维修与管护,形成了专业管护与群防群

  护相结合的良好局面。自主开发

  实现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随着撤市设区带来

  的重大发展机遇,章丘区耕地

  开发程度高、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占补平

  衡指标异地购买成本高、购买源难找,面临较突出

  的供需矛盾,处理不好占补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必须积极作为、想方设法解决好。为此,章丘区以破解占补难题为目的,通过算经济账、算长远账,组织各镇街对全区事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全面摸底,制定区级自主开发项目近、中、长期规划,实行区财政以奖代补,着力储备、实施一批自主开发项目,补充耕地储备库用于占补,符合条件的当年组织实施,着力完成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之初,结合全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利用执法平板电脑、手持GPS、规划图、现状图、手机实地回传系统影像、卫片影像等工具和技术手段,把握好四个重点深入挖掘区域内可整理地块。一是历史形成的撂荒地,这些地块便于迅速开发整理;二是荒草地,相对土质较厚,土壤问题容易解决;三是废弃黏土矿坑、石料厂矿坑;四是设施用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现已有12个、2000亩区级自主开发项目进入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阶段。

  在区级自主开发项目中,提出了以项目为依托,与建设建筑渣土再生利用、矿山治理相结合的新思路。结合破损山体治理,通过算大账,按照占补平衡要求,对适宜造地的地域,通过棚改旧改渣土回填、新增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表土剥离回填等方式,进行山体修复造地,最大限度的解放土地资源,增加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结合旧村搬迁、改造,利用产生的建筑垃圾开展采坑填埋、续坡等,既节约治理成本,又消化大量垃圾,一举两得;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当地政府和群众充分利用治理好、解放出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看到变化、受到实惠、获得好处的广大群众,从原来的“要我整”向“我要整”的思想转变,项目申报已从过去的区、镇(街道)、村三级推动向群众积极要求争取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引领的土地突围,已成为加快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本报记者王宝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