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三项改革”激活泸州市三农发展新动能

2017年06月20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力啃硬骨头下足绣花功

  ——“三项改革”激活泸州市三农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余向东孙永健

  “中国酒城”四川省泸州市,大西南褶皱里一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以“敢啃硬骨头,能下绣花功”的改革勇气与实干精神,不断向三农改革的深水区探索迈进,形成百川汇聚的奔涌之势。

  近年来,泸州市以“宅改”试点突破和“村级公司”全覆盖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民体检全覆盖、预防保健为特色,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项改革”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新动能。

  泸州市市长刘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丘陵河谷和老少边穷地区,“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8%,增速保持在全省前3位。“十三五”期间泸州提出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发展等战略机遇,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目标。三农稳,则百业兴,泸州市正处在农业农村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才能完成城乡同步小康的任务。

  以盘活用好资产资源为着力点、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对所有村级集体资产实行公司化经营,“宅改”取得试点突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2015年3月,泸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15个试点县之一。去年9月,又新增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试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项试点”,为何在四川省唯一选择了泸县?县委副书记张学彬回答:“既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考量,又体现了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泸县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平坝”复杂地形,造成居住分散、宅基地调整空间大;全县农村宅基地总面积1.64万公顷,95万农业人口人均占地达170平方米。“说个实话,人均宅基地面积太高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建新不拆旧,农村宅基地空闲和浪费、一户多宅、“人走房空”等问题日益凸显;受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约束,农户拥有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不完整,农民缺乏对宅基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无法将其转变为财产性收入。过于分散居住的状况,导致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投入大,也难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均衡覆盖。

  泸县农工办主任田伟说:“问题成堆,改革又何其难也。”农民最排斥“动祖宅”,视为最核心的家庭利益与家族尊严。“你跟他说,宅基地不是祖业,属于集体资产,不能多占乱占,他不理解、不接受。”

  国家给了试点政策,硬骨头还得靠自己啃。两年来,泸县试点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取得、使用、退出、管理”等四个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并结合新农村综合体、新型社区建设、易地扶贫以及生态搬迁等,探索了多条“宅改路径”。

  天兴镇田坝村农民程天金,一家4口人,过去住在山坡上,老宅基地有多大面积呢?砖混结构住房280平方米、土房90平方米、晒坝等附属设施100多平方米、鸡爪地(院落)400多平方米,合计约900平方米。面积很宽敞,住着并不舒服,如果持续干旱没水吃,下雨天又泥泞难行,尤其是送小孩子出门上学极不方便。

  田坝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充分民主协商,决定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农户分批搬迁、集中安置。程天金“愿意第一批就搬”,按照原宅基地上各类建筑的拆迁补贴标准,老程共获得拆迁补偿金17万元;搬进新居支付购房款13.7万元;一进一出,节余3万多元。而老宅基地改造出来的一亩多山坡地,计入他家承包地,去年种了一季玉米,增加一些收入。今后无论自己耕种或者流转出去,年年都有收入。老程说:“那些已经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不再迁入聚居点的,就直接把拆迁补偿金揣进了口袋。”

  田坝村党支部书记颜祥光则夸口:“改革救了村集体!宅改前村集体欠了一屁股外债,快要干死了,没法运转了。”全村第一批集中搬迁125户,共节省土地120多亩。用地指标入市交易后,交易款项除去对农户支付补偿外,还有5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今后山上的人基本搬完后,会有老板愿意来投资,搞规模经营,把乡村休闲旅游带动起来。”在兼任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颜祥光看来,似乎“一改治百病”。

  泸县的“宅改”,选择中心城区、近郊、远郊、贫困地区等不同区域的4个镇(街)先行试点,在总结4镇8村先行试点经验基础上,2016年8月起全县推进、村村推进。

  泸县国土局改革办公室主任贾刚强特别强调:“涉及几十万户的宅基地、几百个村子的集体资产改革,真是下足了一番‘绣花功’。”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全县31.5万户农村宅基地台账,摸清了4万户闲置宅基地类型,以及3.49万户意愿退出的农户安置去向;二是明晰宅基地界线、权属等,向农户发放不动产证;三是编制规划,实现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最终形成建房管理、有偿使用与退出、补偿安置、复垦验收、节余指标流转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三项试点”,尤其是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统筹推进,节余指标在县域内竞价交易,保障了城镇建设用地,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全面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2016年,泸县新改扩建新村聚居点35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个,完成拆除复垦4500亩。预计到2017年底,全县可退出复垦节余指标1万亩。

  泸县“宅改”的经验,引起周边区县跃跃欲试。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早已在泸州市全面铺开。

  截至去年底,泸州市所有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改革以盘活用好资产资源为着力点,以发展新型业态为突破口,以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以富民强村、壮大实力为目标,因村施策、分类推进。

  泸州市委农工委副主任何平说:“对全市1343个行政村逐一清产核资、量化股份、组建公司等等,工作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具体操作上,一般采取“3+X”股份合作模式,将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全部纳入股份,并将股份量化到人,颁发《成员证》和《股权证》,村民按照自愿原则可持证入股;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也可量化入股。

  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桥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国仲告诉记者,该村以村集体资产、2家公司、3家专合社各占55%、25%、20%股份组建公司;通过拓展盘活资产、合作经营、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经营、物业经济、特色产业、电商、中介服务等“九大发展途经”,去年实现纯收入130多万元;这充分体现了股份化合作、公司化运作、多元化经营“一改三化”要求,当然还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

  纳溪区201个村居全部推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底率先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10万元,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

  纳溪区新农村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唐廷俊认为,对集体资产的公司化运作,不仅在于让产权明晰、让全体村民得实惠,而且从要素聚集、规模经营、产业延伸等诸多方面“下活了农村经济一盘棋”。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标准,把“四好村”建设落到了实处。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经营主体的“双轮驱动”,在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和“泸州造”农产品品牌上下足功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

  风过泸州带酒香,地连川黔五谷丰。酒城的魅力,不仅源自千年窖池的醇厚底蕴,还取决于“本地水土+本地高粱”的资源禀赋。白酒加工产业,带动了70万亩优质高粱。

  泸州市的农业优势,不仅仅在于“一棵高粱一杯酒”。看一组大数据:201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50多万亩、总产20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水果面积近200万亩,出栏生猪400万头。

  何平认为:“无论农产品的数量或是质量,优势都十分明显。”粮食、生猪、水果、蔬菜、高粱、茶叶、中药材、休闲农业与电商等“八大产业”已各具特色。短处在哪里呢?现代化程度还不高,规模化程度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品牌优势还未形成,产业融合提升效益的潜力还待挖掘。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现代粮食、现代园艺、现代畜牧业作为三大示范主导产业,以“建设大园区,突出大示范,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融合,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构建“大基地+大产业”的现代农业格局。

  泸州市相继建成江阳区董永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纳溪区“智慧三江”示范园、合江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马潭区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叙永县赤水河流域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以及温氏集团100万头优质生猪、泸县巨星50万头生猪产业化、江阳区“寨水一方”农旅小镇、古蔺县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等,一大批现代化水平高、功能齐全、示范带动力强的园区。

  “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三国时期蜀国重臣董允的封地,覆盖弥陀、分水岭两镇的7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万亩,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园区按照种植推广区、环境涵养区、新村示范区、研发展示区、电商物流区、水生蔬菜区、创业孵化区、农庄体验区、名优水果带“八区一带”规划精密布局,引进国内外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园区还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优惠支持,吸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创业人士等进入创业孵化园。

  据分水岭镇下派到董允坝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家强介绍,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公司化运作,着力打造“分水油纸伞”、“江之阳”农特产品、“淘实惠”电商营销、“蔬式生活”休闲业态四大特色品牌,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园区携手发展的多赢格局。2016年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达4800万元,集体收入达400余万元。

  江阳区农工办主任朱蔺坚认为,围绕泸州市提出股改创新、服务创业、品牌创收的“一园三创”总体要求,园区建设涉及土地改革、集体资产改革、要素集合、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等多项内容,成为“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块综合试验田”。

  在河谷丘陵地带发展规模经营,泸州市面临的难度要大一些,去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9万亩,占比为28.3%。但是通过重点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社+适度规模养殖户”和“种养结合型+适度规模经营型”模式,以及温氏“公司+家庭农场”“巨星寄养、利益兜底”模式,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探索模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201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1家;注册农民合作社达3566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41.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7%;家庭农场1238个,获首批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5个。

  示范园区与经营主体的“双轮驱动”,突出“互联网+”与品牌打造等重点举措,激活了现代农业新动能,产业优势正在转变成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效益优势,“泸州造”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合江县农工办主任卢建伟告诉记者:“一骑红尘妃子笑,说的是我们合江的荔枝。杨贵妃在四川长大的,当然喜欢吃本地荔枝,这是经过考证的。如果是从更远的南方快递,一骑红尘也来不及保鲜。”话外之音,希望30万亩合江荔枝卖上更好的价钱、把品牌擦得更亮。

  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初具雏形,去年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99.2%,成功打造了合江荔枝、泸州桂圆、纳溪特早茶、赤水河甜橙、长江大地菜、古蔺麻辣鸡、蔺乡丫杈猪、乐道子鸡等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地理标志认证品牌“泸州桂圆”“合江荔枝”荣获全国区域优势品牌50强称号。

  泸州市委农工委副调研员周刚说:“泸州市把农产品分类排队,筛选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需要从每一项产业、每一个产品上,动一番苦脑筋,下一番绣花功。”

  全民免费体检,贫困人口县内住院“零自付”,着力挖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穷根”,以预防保健为特色的“医改”全面推进

  革命老区叙永县,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曾转战于此,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连片地区特困县,目前经济水平在泸州市各区县中排在末位。在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该县全面摸排贫困户致贫原因,发现因病致贫的有8347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0.9%,是“最粗最大的穷根”。

  地方财力不够,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小病忍,大病拖,临终才往医院送”“一人得病,几代受穷”的状况令人痛心。挖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穷根”,同样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从全民体检入手,全面推进“一揽子医改”。把健康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尤其是聚焦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强统筹,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采取超常举措,拿出特殊手段,实打实、硬碰硬地持续用力。

  2014年9月,叙永县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对全部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建好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对贫困群众实行精准识别、实施分类救治、创新保障机制,对医疗机构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的做法。

  叙永县试点取得了五大成效:健康家底切实摸清,医疗负担显著降低,劳动能力有效恢复,预防保健能力明显增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6年12月,全县免费体检50.8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免费体检率达100%。

  2016年6月起,以探索全民预防保健为特色“医改”新模式,在泸州市全面实施。实行全民免费体检,人人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构建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教、应急等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兼任“全民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市长刘强说:“难度很大,但是硬着头皮也要干。”实施医疗扶贫“四百工程”是其中一个核心目标,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民预防保健100%覆盖、基本医疗保险100%参保、商业附加险100%参保、应救必救100%救助。《泸州市医疗扶贫实施办法》把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包括“老弱伤残”脆弱人群,特别是患大病、慢性病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扶贫对象。“不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精准扶贫很难彻底收效,也很难让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全民免费体检的实施办法,以常住人口为对象,分为5个年龄组,分组开展健康体检。对17岁以下、65岁以上年龄组按国家规定每年体检一次;对国家尚未明确规定的18-64岁人群,每两年体检一次。除常规体检内容外,增设对地方病的普查。

  纳溪区大渡口镇副镇长袁靖告诉记者,恰恰是最需要接受体检的山区贫困人口,不愿意接受体检,有的村民说“抽我们的血去卖钱”,需要反复宣传动员,耐心细致向群众算清“经济账”和“健康账”。镇里组织20多人的体检小分队,到村设立体检点,小村3天,大村一周,让群众就近体检。对贫困户与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对“三留守”全年巡检,对外出务工者,节日前后集中体检。

  2016年,市县财政投入全民预防保健工作经费3亿元,对农村192余万人实施健康体检,其中包括50余万过去从未参加过体检者。全市共查出高血压患者30、6万人,占体检人数的16.8%;糖尿病、地方病、其他慢性病的占比也不低。“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

  泸州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整合救助资金和社会帮扶力量,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及医疗扶贫附加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县内住院“零自付”。全市建档立卡扶贫对象25.48万人中,2016年接受免费就医者达4.94万人次,有1.9万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如今,走在泸州市的大街上,各类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机构林立。以西南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619个、卫生人员3.1万人。“川南第一州”俨然已是“川南医疗第一州”,在川滇黔渝交界地区形成4000万人口服务能力。

  泸州市计划以区县为主体投资6.7亿元,在2017年底前建成2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32个中心村卫生室。同时对全市144个乡镇卫生院全部按高标准打造,在村一级整合村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为村卫计站,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千人培训计划”,稳住了预防保健工作的“主力军”。

  “医改”与精准扶贫结合,还带来一些叠加效应。由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带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9.1万亩,产量7.5万吨,加工企业10余家,产值5.7亿元。赶黄草、金钗石斛、川佛手等名特药材“咸鱼翻身”,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加工、医药物流等多门类产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