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种植新闻

陕西省延安市以苹果产业推进脱贫攻坚

2017年06月12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找准着力点致富千万家

  ——陕西省延安市以苹果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本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延安市地处陕西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受限,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作为革命老区的延安,从未放弃过向贫困挑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多年来,延安市立足资源禀赋,全力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的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延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

  现如今,延安市13个区县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全市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实现产值近百亿元,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5%,年人均果业收入5000元以上,为精准脱贫奠定了产业基础。

  截至目前,延安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20.52万人减少到3.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2.4%。贫困村脱贫退出538个,已减少到292个。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7元。

  扶贫产业如何选?

  ——立足已有优势产业,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坚持市场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从经济发展全局来看,延安市通过做大做强苹果产业让多数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对于适合发展苹果产业的贫困户,延安市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向苹果产业倾斜,帮助贫困户改造老果园、新建高标准现代苹果园,通过种植苹果增加收入。然而,对一些不适宜种植苹果地方的贫困户来说,如何帮助他们寻找产业脱贫致富?延安市立足苹果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围绕“苹果产业”的辐射作用,盘活各种资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围绕苹果产业,延安市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袋、果箱、果品深加工、电子商务、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延安市洛川县仙姑河村属于典型的川道贫困村,围绕果畜结合,引进康盛草业公司与贫困户合作养羊,一方面为果园提供有机肥,另一方面发展养殖产业,户均年可实现收入5800元。

  洛川县交口河镇后川社区残疾人屈万平是一位身高只有1.1米的脆骨症患者,通过参加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后,开始利用网络销售苹果。几年来,累计销售苹果3600多箱,4.68万斤,销售额达35万元,纯利润7.5万元。2016年初,在屈万平的倡导下,成立了“洛川县残疾人协会”,会员30余人,通过网络销售洛川苹果,最到了“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足不出户可轻松脱贫。

  “延安始终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提高苹果产业整体效益、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苹果品牌建设、上下游产业打造,充分发挥苹果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延安市农业局局长刘小鹏说。

  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延安市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苹果产业化发展,不断扩大果用物资加工规模,发展果袋、果箱、果网等关联产业,建成浓缩果汁企业3家,果醋、果干等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23万吨,冷气贮能80.1万吨,让贫困户在每一个产业链上获益。仅洛川县每年就消化贫困户鲜果100万斤,吸纳2700多名贫困户参与生产性服务,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56家邮政农村便民服务站、150家农资直营店,实现就业1200多人,其中3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就业。

  如今,延安·洛川苹果远销阿联酋、印度、澳大利亚、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土地上长出的小苹果不仅成为了延安人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延安。2016年,更是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向来自36个国家及国内19个省、市的2000多人展示了延安果业发展的奇迹。2016年年底,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54万亩,产量303万吨,产值近百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8元,其中果业收入占到62.4%。南部县农民收入的90%来源于苹果产业。

  产业扶贫如何扶?

  ——突出科技支撑和品牌引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辐射千万家

  产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提质增效更需要注入科技的力量。为了更好地服务果农,发展苹果产业,延安市还专门成立了果业局、研发中心、试验场,县区形成了县有局、乡有站、村有协会(合作社)的服务体系格局。

  延安市通过3万多名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活动,全市科技人员服务贫困村(户)行动计划,“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和贫困户普遍掌握了“增光壮树、沃土肥园、绿色防控、授粉增色”等果园管理新技术,实现了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受益果农达40万人次以上。

  2013年,延安·洛川苹果品牌,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使用范围由洛川一个县扩展到全市13个区县,成为全市共享的区域公共品牌。“以前我们这里也种苹果,但是到成熟季节很少有人问津,价格也上不去。现在,我们的苹果品牌打响了,每年苹果还没有采摘,果商已经成群赶来预订苹果,价格也很好。”洛川县老庙镇板胡村村民杜景奎喜滋滋地说。富县羊泉镇鹿首村的杨昌元做梦也没有想到,66岁的他竟然出了名。2015年,他的3.5亩果园收入21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明星。

  安塞县南沟村通过引进延安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土地入股建成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投资难题,带动50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9300元。富县绿平现代农业园区,吸收贫困户104户,通过免费提供农资、提供技术服务、低于市场价10%代贮苹果、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4元收购苹果等措施,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近年来,延安市通过加快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推动扶贫攻坚。目前,全市发展市级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主体5134家,带动农户14.9万户,农产品销售收入达36.27亿元,建成5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6%以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发展产业如何富?

  ——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贫困户抗击风险的能力,让贫困户分享更多的产业发展成果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延安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发展苹果产业,通过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信心。

  “这22袋化肥和3万个果袋都是免费的,让我的果园投资比往年节省了差不多1.7万元,自己只需要再投资一点就够了,今年是苹果的‘大年’,只要风调雨顺,年底基本上就奔小康了!”洛川县菩堤乡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内,领到免费农资的贫困户郝秀财高兴地对记者说。

  郝秀财家中一共7口人,60多岁的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自从加入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享受到不少优惠政策,合作社免费提供的部分化肥、农药和果袋,每年能为他省下成本1万多元;遇到种植难题时,随时有专家指导,连农机具也可以免费使用。苹果丰收时,合作社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根本不用愁销路。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延安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政策,调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有产业无品牌、附加值低,贫困户发展有产业、经营没经验,产业发展资金困难等问题,形成了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园区吸纳、互助合作扶持等多种扶贫形式,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富县富红果业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58户,通过果园林权抵押、农资技术服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800元以上。绿平现代农业园区,吸收贫困户104户,通过免费提供农资、提供技术服务、低于市场价10%代贮苹果、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4元收购苹果等措施,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延安中果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采取技术帮扶、物资帮扶、仓储帮扶、销售帮扶、劳务帮扶和注入资本分红,解决贫困户没有技术管不好果园、缺乏资金投资不到位和没有销路等问题,帮助671户贫困户依托苹果产业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200元。

  宜川东良现代农业园区,与40户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给每户贫困户配置合作社1000元干股,将贫困户果园纳入园区生产基地,提供统一技术服务,每户补贴价值1530元肥料、农药、果袋,并以高于市场价10%回收果品,年人均收入达4030元以上。

  这样的例子,在这片土地上数不胜数。目前,延安市968家企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动1.01万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户均收入在1.3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