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文化礼堂乡村文化治理的创新范例

2017年04月24日 来源:浙江日报(杭州)

  四年来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上作出了走在前列的创新探索,以来自浙江乡村大地的社会实践,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文化礼堂

  乡村文化治理的创新范例

  浙江省社科院课题组

  2013年至今四年来,从试点先行、全面推开,到提质扩面、打造品牌,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27家。通过实地调研和村民访谈,我们观察和认识到文化礼堂在既定的村民精神家园、村庄精神文化地标的建设成效之外,还呈现出开展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的深层次功能。所谓文化治理,是指以文化的理念、资源、平台、方式、路径,参与、介入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脉积淀深厚的中国乡村,尤其具有历史基础和条件优势。目前来看,其成效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重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凝聚村民集体归属感

  村庄是有机的社区聚落,集聚着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由此构成村落公共空间。农村文化礼堂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性质,不仅为村民提供互助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塑造公共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在广大农村,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比较喜欢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农村文化礼堂正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持之以恒地开展宣传教育。

  文化礼堂设置的“村史廊”“民风廊”和“孝悌榜”“寿星榜”“贡献榜”等,将村庄以往的共同历史记忆和良风美俗作大众化的呈现,就是一种公共性的交流、互动,以此唤起村落共同体的情感归属和崇德向善的价值认同,为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提供更多充分沟通、密切交往、紧密联系的空间和机会,建立起互相熟悉、互怀敬意和互感亲切的乡里情谊,打下构建共同家园的生活化基础。

  不少地方将文化礼堂活动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建构民众互助、基层自治的社会化空间平台。这些公益性、社会化的基层社会组织,以乡村历史中德治、礼治、教化等熟人社会治理方式中的积极因素为资源,助力乡村治理,在今天重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以德治国的文化治理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丰富了乡村自治的层次和内涵。

  培育塑造主流价值观,巩固基层执政基础

  乡村社会是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上以地缘、血缘以及集体经济边界为基础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不同程度地逐渐消解,乡村向着“半熟人社会”甚至“陌生人社会”转变,部分村民由此而对村庄公共生活缺乏兴趣,对村庄公共事务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乡村社会日益松散化、多元化,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文化礼堂的一个重要定位,是建成增强广大农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红色殿堂”。通过道德讲堂、时政讲座等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主流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基层农村和谐稳定;以文化之力推动基层党建、发挥党员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将传统美德、良风美俗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作大众化呈现、唤起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建设优良乡村文明;积极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政策宣讲,让党和政府的惠民声音真正传达至村庄村民。

  文化礼堂的“红色殿堂”定位,既是政府的建设思路,也是村民的真情表达。新昌县外婆坑村位于大山深处,在他们通过“一条路”“一片叶”“一家人”致富的艰辛过程中,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切实关心和扶助。村民们致富不忘本,饮水更思源,在文化礼堂建造过程中,主动拿出家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党史、革命史等文物、物品,建起“红色土楼”“红色驿站”,展陈他们心目中深深认可的“红色文化”,以此“红色纪念”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并以文化礼堂为集中展示平台,向游客传达他们真诚朴素的情感。

  构建新时期农民精神家园,打造村庄精神文化地标

  文化礼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具有内在的深刻关联。中国古代文明传统筑基于农耕文化,执守宗法名教,依凭伦理亲情,遵循经验习得,注重礼制教化。乡村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宗法制和族长制消亡,耕作技术改良促进生产方式改变,物质丰富带来生活方式变化,外力进入带来乡村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变革,人口流动打破村庄封闭格局,形成多姓杂居。种种变革,不断打破、消解着乡村旧有的秩序和规则,农民的困惑与迷茫在所难免,新型精神世界亟待重建;而如何重建新秩序新规则,更是乡村文明自我更新发展的内在诉求。

  文化礼堂在以往农村文化设施重视文化娱乐的基础上,以“精神家园”的定位作了性质、功能的提升,担负起构建全体村民精神家园的重任。蓬勃开展的各种文娱、民俗、民艺、礼仪、好家风等活动,注重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推进节奏,从唱歌跳舞、观看表演的文娱活动,到涵养民间生活规范的礼仪活动,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构建基层社会公序良俗、充实丰富村民精神世界推进,体现了日常生活养成的理念和路径。

  我们切不可轻视这些民间日常活动的深刻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出台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认为:“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会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民间文化活动乃是一座饱含深情、期望、准则和价值的“深海”,积淀着民间大众牢固深厚的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价值判断和精神取向,形塑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是维系共同体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创设公共礼仪,建构村庄社会生活的规则与秩序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具有礼治的历史传统。在古代中国,“礼”是制度、规则、观念和社会意识;“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体现在人情关系、传统规则、习得教化和仪式规程中,为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和遵循,是一种根据“礼”的原则确立的国家治理方式。礼仪之中有教化、有规则、有秩序、有理念、有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乡村社会以此形塑村民的家族观念、乡里秩序、社会规范,规约百姓日常生活。

  在当代农村建构公共礼仪,是文化礼堂之“礼”的意义所在。文化礼堂的礼仪活动,既有历史的传承性,更与古代礼治传统有本质差异,是彻底摈弃了旧传统宗法性、专制性糟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礼仪体系,具有建构新时期乡村文化观念、生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深意。2013年初,在全面开展文化礼堂建设试点之前,省委宣传部邀请相关专家研究设计了传承乡村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适应今日农民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乡村礼仪。新型礼仪活动得到基层积极响应,各地结合本地民俗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创设了立春迎春礼、冬至感恩礼、村干部集体就职礼、新兵入伍壮行礼等活动。台州路桥还创设了“乡村十礼”,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

  活态传承优秀文脉,引领乡村传统创造性转化发展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礼堂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建设资本。很多文化礼堂建起了展陈农具、民艺、非遗等各种特色文化的展示馆,例如温岭沈岙村复建了历史上的斗山书院,建起陶瓷、古籍、书院等展示馆。许多反映村庄、家庭和个人发展历程的珍贵档案,也因此得到发掘保存。这种制度化的建设要求,确保了乡村文脉的传承延续。

  梳理、展陈与建设的过程,也是陶冶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民间文化发展方式、加强先进文化引领作用的大好契机。苍南是传统宗族文化发达、氛围浓厚之地,全县现存807座祠堂。苍南县将其作为特色资源建设文化礼堂,将原本一年仅举办一两次宗族活动的一族之所,改建成全体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村民在此欢聚畅述、化解矛盾、议事议政。藻溪镇已建的5座文化礼堂中,九堡村等4座文化礼堂均由宗祠改建而成,增进了村邻乡谊,淡化了宗族观念,陶冶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呈现出以礼堂文化改造祠堂宗族文化、以现代文明引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四年来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上作出了走在前列的创新探索,以来自浙江乡村大地的社会实践,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