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兼顾经济和社会因素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2017年04月18日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两会高度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问题。重点提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导土地经营权多种形式流转,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以达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为改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收益低的局面,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既要考虑经济因素,又要考虑社会因素,二者双管齐下,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方法。

  一、农地流转价格两极化及小规模流转问题较多

  规模经营主体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到生产经营中,以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土地流转,作为一种交易手段,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高流转速度,小规模经营。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从2009年的1.5亿亩增加到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流转比例已经超过1/2,全国经营承包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由274万户增加到350多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5亿亩。但土地流转形成了大量的规模经营主体,却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经营面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流转到足够的土地,小范围的土地流转交易模式阻碍了规模经营的实现。

  二是农地流转价格两极化。近年来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土地确权之后,农户对土地的预期价值有所提升,部分地区市场价格达到700元/亩至800元/亩,有的甚至超过1000元/亩,虚高的价格远大于预期收益,使流入土地的农户难以获得利润,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发展,抑制了规模经营的实现。

  三是“关系型”土地流转明显。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转出土地的农户的交易前提并不是市场利益最大化,而是首先选择亲朋近邻。土地是一种“人格化”财产,是连接熟人间社会关系的纽带,交易市场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利益的比对,而是呈现出水波似的差序格局,以农户自身为中心,亲朋近邻是离他们最近的水纹,其他人次之。这种评判标准是基于信任、血缘、地缘等的人情。在这样的交易形式下,更高的信任程度,更强的社会关系才是他们维系保障执行与违约惩罚的关键,因此,书面交易合同并不受到重视,口头契约成为普遍存在的形式。

  二、实现规模经营既要注重经济因素也要注重社会因素

  无论是高流转速度,小规模经营现状,还是两极化的流转价格与关系型土地流转,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价值判断的禀赋效应带来了因人而异的行为标准,进而导致行为决策及行为结果的差序格局。适度规模经营是一项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政策完善等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其中掺杂了人情关系网与社会保障网的因素。因此,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既要考虑经济因素,又要考虑社会因素,二者双管齐下,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方法。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无论是大量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以细碎化土地经营为基础的传统家庭经营农户,因缺乏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因此,应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家庭经营农户双方的有效需求,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具有服务规模与合作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是短期内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

  二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足够的社会保障。基于农地地理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加之关系型人情市场的长久存在,土地流转短期内会受到持续的影响。因此,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股份制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这种做法将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有效的集中起来,可降低土地细碎化的程度,促进了规模经营,同时利用农户间的差序格局效应,建立信任关系基础上的合作机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提高了预期收入的稳定性。实践表明,农村社会保障不足,会强化农地流转的关系型特征,因此,要提高流转交易的规范化与契约化程度,给予交易双方足够的社会保障是使人情关系网松动的前提。

  三是健全土地流转体制。针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应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应稳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就业缓冲体系,以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促进农地流转。还可通过给予补贴和贷款支持的方式,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到各基层和服务机构任职,全方位内引外联,扎实推进规模经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