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如何把握山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要求

2017年03月27日 来源:华夏经纬网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是大有可为的季节。近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围绕8个方面推出41项政策措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如何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要求,结构该如何“调”,动能该怎么“增”,短板该怎么“补”……这一系列问题的探析对完整理解、精准执行《实施方案》有重要意义。

  推进“三大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新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与全国一样,当前山西省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近几年,山西省玉米库存大量增加,价格降至多年来最低。与此同时,作为优质杂粮“黄金产区”,产业发育严重滞后,综合效益还很低下;具有比较优势的干鲜果也普遍存在品种落后、效益不高的问题。看一组数据:中药材80%以上都以原料药销往全国各地批发市场,营养化、功能化的精深加工少之又少;杂粮用于加工的也只有2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怎么调?不能只是简单的加减法,重点是推进“三大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调整,以及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突出“优”字。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促进我省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调整生产方式上,突出“绿”字。就是要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开展“控制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在调整产业体系上,突出“新”字。建设山西“农谷”,打造功能食品科创城和功能农业示范区;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需要强调的是,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实施方案》明确,2017年重点在运城、临汾划定小麦生产功能区,在忻州、晋中、长治、晋城、吕梁平川区等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30亿公斤以上。

  实现“三个激活”

  ——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农村发展动能

  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是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新问题。去年,山西省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有出有返、增速放缓,农业利润空间压缩,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下降,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从供给侧入手调整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又要着眼动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挖掘培育新的接续动能。

  其一是激活市场。《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和收益挂钩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研发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增强投入的精准度、实效性和放大作用。

  其二是激活要素。《实施方案》提出,坚持试点先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县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以股份合作为重点,推进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以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开展资产性收益扶贫。

  其三是激活主体。《实施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积极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适度规模集中,引导农民以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补齐“三个短板”

  ——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为重点,补基本建设之短,补生态环境之短,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山西省贫困集中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长期以来,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山西省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也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和“短板”;由于农村人口迁徙,出现了大量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农村面貌凋敝,已经到了非下决心解决不可的时候……“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最直观地看,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在环境和生态。

  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重点推进贫困村脱贫、采煤沉陷区搬迁、城中村改造、中心村提升、文化村发展旅游的“五村”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推动41个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县建设;加大农村改厕、改气、改水力度,继续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在公共服务方面,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切实改变基层卫生薄弱状况;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打通贫困人口与低保对象双向进入通道;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贫困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环境和生态短板。《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加快推进汾河、桑干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京津冀晋地下水修复试点,抓好以吕梁山、太行山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建设。

  必须指出的是,资金供给不足也一直是“三农”发展的“软肋”。钱从哪来?《实施方案》提出,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市县扩充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