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河北阜平: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2017年01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阜平创富(新春走基层·我们脱贫了)

  本报记者王一彪徐运平马跃峰黄福特

  骆驼湾,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2012年冬,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这里,逐一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唐荣斌、唐宗秀、顾成虎。4年过去,他们脱贫了没有,日子过得咋样?

  临近春节,太行山区零下十几摄氏度,寒风凛冽,残雪未消。我们踏沟坎,爬山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一进村,黄墙、青瓦、木格门……一幅太行农家新图景展现在眼前。

  “俺不多说,它会说话。”村民唐宗秀小心翼翼,从柜子里“捧”出一个红本。打开唐宗秀家的红本本:2016年,拿到土地流转金5939元,人均收入4944元。

  再看唐荣斌家的红本本:2016年起,每年房屋租金5万元,人均收入19731元。

  困难群众脱了贫,小康之路怎么走?

  “九山半水半分田”,能干啥?

  闯出一条路,发展乡村旅游

  出阜平县城,西行40公里,上行至海拔850米处,半山腰闪出一个村——顾家台。走过村头的“圆梦广场”,向东不远,便是村民顾成虎家。

  65岁的顾成虎手拉手把我们让进屋里,打开一间储藏室。桌上摆着猪肉、粉条、莜面、炸豆腐,满满当当。“过年了,专等远嫁的闺女回来,庆祝脱贫!”

  2012年冬,顾成虎还住在40年前盖的房屋里。屋内没有一件像样家具。老伴、儿子患病,躺在床上,全靠顾成虎一人打零工养家糊口。

  4年后,老顾靠着好政策,摘了“贫困帽”。这几年顾家台村发展乡村旅游,建基础设施。老顾通过产权置换,只花1万元,搬进了四室两厅的新家。坐在宽敞的房厅里,老顾扳起指头盘算着去年的收入:低保金5760元,土地流转金3894元;当护林员,一年拿2300元;参加核桃种植合作社,分红1000元;加入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第一年分红1000元;领到一次性发放的土地征收款,共47255元。在家门口干建筑活,挣2万多元。算下来,去年4口人收入82509元,人均20627元。即便不算土地征收款,全家收入也在3.5万元以上。

  脱贫靠政策,富民靠产业。阜平地处深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适合干啥?种谷子,产量低,不值钱;养牛羊,禁放牧,怕污染;建光伏板,破坏当地景观。

  “脱贫与建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考虑,需要扬长避短、长短结合、高端谋划。”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说,山区海拔高,温差大,适合种苹果、育香菇。太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旅游。围绕旅游,做大香菇、苹果产业,见效又快,财源又长。

  1月16日上午,翻过一座山,我们走进海拔1300米处的一户农家乐——“农汇居客栈”。女主人翟艳玲,一位美丽的安徽姑娘,她与同在北京打工的骆驼湾村民刘永刚相爱。

  “记得2009年,第一次来骆驼湾,差点哭了。路不好走,早上6点从北京出发,到这儿已经‘头顶星星’。家里房子破,塑料布覆顶,破报纸糊墙。”翟艳玲说。

  婚后,两人又回到北京。2013年,他们回乡过年时,见村里路修宽了,人气旺了,决定返乡创业:翻盖新房,开农家乐。去年毛利收入6万元。

  贫困户“赚起赔不起”,咋引导?

  横下一条心,激发内生动力

  阜平主打香菇产业,将形成“一核四带、百园覆盖”布局,带动5.1万农户,年产鲜菇45万吨,户均增收2.75万元。

  顾家台村支书陈国来到贫困户顾计贵家,劝他承包香菇大棚。顾计贵听了,沉默半晌,蹦出一句:“心里没底”。

  今年50岁的顾计贵,在外打工20多年,虽说“干活碰运气”,吃苦又受累,但每年靠谱能挣4万多元,相当满意。改成种香菇,怕“赚起赔不起”。

  陈国没再多说。过了几天,他问清具体政策,又到顾计贵家。陈国进门便说:“县里出钱,给种植户上自然灾害险、成本损失险。也就是说,如果卖价低于成本,损失部分由保险公司赔偿95%。”

  “建大棚要钱要技术,咱都没有。”顾计贵还是犹豫。

  “无抵押贷款5万到10万元,政府贴息;每50万到100万个菌棒,免费配一名技术员。”陈国用数字说服。

  疑虑顿消,老顾主动和食用菌龙头企业谈起合作。公司建香菇棚,两家合资买菌棒,老顾管理、采收,利润对半分成。去年,老顾种植6万个菌棒,每菌棒买价4.23元,老顾和公司各承担一半。政府补贴老顾0.5元,他只用掏1.6元。每个菌棒出菇1.5斤,老顾一年分红5万多元。

  尝到甜头,顾计贵干活更勤。5月至8月是出菇的黄金季节。香菇出得快,开散快,及时摘的好菇,每斤卖5.5元;摘慢的香菇,每斤只卖0.5元。为了多赚钱,顾计贵两口子上阵,早4点起床,直忙到晚上10点。实在累了,站着都会睡着。

  “可以雇人,当老板!”记者半开玩笑。

  “不当老板。”顾计贵连连摆手,“雇一个工,一天80元。今儿雇明儿雇,哪还有钱赚?”话虽如此,抢摘好菇的时候,老顾最多雇了50人。

  2017年,“扶上马,送一程”的香菇合作模式变成了“自己买马,自己骑”。顾计贵承包公司大棚,按面积付费;菌棒自己买,收入归个人。仅顾家台村,承包48个大棚,100多人参与种植。

  生产这么多香菇,能不能卖出去?走进天生桥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疑问解开。这里有专家团队研发新品种,有专业化菌棒生产线、食用菌培育车间。“鲜菇销往北京新发地市场,还拥有菜品定价权。”阜平县嘉鑫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建利说。

  产品深加工,销路更广,附加值倍增。齐建利介绍,鲜菇装入惰性气体包装盒,保鲜15天,250克能卖10元。开发雪域松茸、滑子菇等多种产品,打响“老乡菇”品牌。

  阜平县农业局局长张强介绍说,2017年,县里将建成6300亩高端大棚,每个棚可放置菌棒3万个,收入6万元。农民低价承包一个棚,挣的比上两三个棚。

  群众不买账,习惯“等靠要”,有啥法?

  拧成一股绳,凝聚干群合力

  徐向东,省里驻骆驼湾村第一书记。参加工作20年,这位河北省建设厅副巡视员从未在农村干过,“上任时,真是诚惶诚恐”。

  刚到村里,徐向东入户摸底。有人议论:“待几天就走了,能干成啥?”

  “过去扶贫,多是‘输血式’,找点项目、资金,就算交差。这回不同,突出‘造血’,稳定脱贫,得俯下身子干。”徐向东说,“干了一年,学了6个字:亲民、带民、为民。”

  “亲民”要看办事。去年,有位村民杀了5头猪,卖不出去,急得掉眼泪。徐向东帮忙把猪卖到石家庄,挽回上万元损失。这位村民感激不尽。一传十,十传百,群众再见到他,有了笑脸。

  “带民”先转观念。过去,贫困户常说“没钱干不成事”,致富信心不足。后来,上级有了好政策,又有人建议:“不如把钱分了”。还有的迷恋现状,享受好政策,不愿摘“贫困帽”。

  “这么好的机遇,得干起来!”徐向东逢会就说,逢人就讲。拿流转土地来说,骆驼湾山地贫瘠、零散,可让农民流转,谁也不干。

  “种了一辈子地,没了它,靠啥?”老人们指着他的鼻子问。

  徐向东不忙回答,先算账:第一,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1000斤,市场价七八百元;流转出去,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还能随行情涨价。第二,土地交给企业种苹果,每年五五分红,2018年见收益。

  “没了地,闲着‘晒太阳’?”还有人不服。

  “腾出手,办农家乐,承包香菇大棚,到苹果种植企业打工。只要不懒,不出村就能挣钱。”

  “心结”一解,村民纷纷响应。

  “带民”创业,领导带头。顾家台村建设新居,动员拆房,谁也不动。陈国做父母的工作,先拆自家房子。等新房盖起来,有了地暖、自来水、水冲厕,村民再来参观,羡慕不已。随后65户主动拆旧房。

  “为民”办事,多听村民意见。盖新房时,有的村民认为黄泥墙不美,想贴瓷砖,住排房。有的嫌窗户太好,花费过高。还有老人担心单扇门窄,将来进出不了棺材……“要办成事,尽量听取意见,让群众满意。”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说。

  当地干部介绍,到2016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10.81万人下降到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4.8%。

  “阜平不变,寝食难安!”由聂荣臻元帅的“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演化而来。正是凭着这样的誓言,阜平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创”富奔小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