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江苏海安:从“一村一品”到“一品一优”

2017年01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郑晋鸣

  腊月里的空气湿冷,然而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光明村的农民却在菜地里干得热火朝天。1月17日,记者走进光明村,这个在寒冬中仍未停止劳作的村子,共有5000多个村民,1800余户人家,在李堡镇算是个大村子了。这里原先是个出了名的穷村,7000多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农民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来,县里实施“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将安平村与光明村合并为新的光明村,开始集中种植蔬菜,并培训了100多名农民蔬菜经纪人,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果实卖上好价钱。

  农民逐渐摆脱贫困后,县里又实行了“一品一优”新战略,在光明村开始施行“农家肥”有机蔬菜种植。3年下来,光明村的7000亩有机蔬菜由于地域优势,运输成本低,质优价廉,成了上海市场的“紧俏”蔬菜。价格高了,菜农富了,许多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年纷纷“凤还巢”。在一个1.2亩地的大棚里,正在打理莴笋的46岁农民范健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累死累活一年也就3万多块钱。两年前开始回家种菜,家里4口人,8亩地,自己种菜,老婆开门店零售。一年下来的收入有12万元左右,还能照顾70多岁的父母亲。”

  离开光明村,记者驱车来到爱凌村,被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的桑树所吸引。“养蚕缫丝不分时令,因为夏秋蚕饲养难度大,爱凌村主要以养春蚕为主。”村委会副书记秦小波家是全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较大规模养蚕的第一户,平均一亩地一年下来能赚一万元。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说:“当初刚引进养蚕的时候,村里没人敢尝试。作为党员干部,我带头种树养蚕。一开始只种了7亩地,后来铆足劲,承包经营了50多亩地带头干。”很多村民看到干部带头,而且尝到了甜头,也纷纷加入养蚕的行列。如今,1086户人口的爱凌村,养蚕的人家超过三分之二,人均年收入达1.78万元。

  除了蔬菜、蚕桑产业,海安县还将“一品一优”的思维运用到市场竞争中,通过培育完善的产业链帮助农民减支增收。“海安县婷婷农副产品合作社”在丰产村扎根,村民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暖心窝”的事儿。“我家的鸡蛋不需要费力到菜市场卖,直接卖到‘婷婷’家,价格也划得来。”合作社的名字从村民刘慧芳口中说出来,多了几分亲切感。“婷婷农副产品合作社”建立了现代农业养殖生态园后,每天仅鸡蛋的产量就有30万枚。董事长曹加圣告诉记者:“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合作社除了高价收购村民们的禽蛋外,还为村民的家禽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从光明村、爱凌村到丰产村,从蔬菜、蚕桑到家禽养殖,农民富了,农村活了。傍晚时分,记者约见了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陆卫东说,县里正在开展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县、镇两级干部要在今年内跑遍全县25.4万户人家,96万口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