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这位“新青年”将乡村老人带了出去

2017年01月03日 来源:浙江老年报(杭州)

  (原标题:这位“新青年”将乡村老人带了出去)

  这位“新青年”

  将乡村老人带了出去

  本报记者王杭晨

  在杭州城东某村,有一位退休“新青年”,闲来无事,喜欢整日游走在村子里,拜访各个家庭里的老年人。有人欢迎他,有人却见了他都要躲着走。

  他做的这件事,有人点赞,有人骂他“黑心鬼”。即便如此,这件事,他还是坚持着,做了一年多了。

  意志坚定的“游说者”

  这位“新青年”叫周永兴(化名),今年62岁,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说是知识分子,实际上他也仅是高中文化。他曾在乡镇小学里当过几年语文老师,后转行做生意去了。但毕竟曾是一位老师,同年龄段的村民们都打心眼里敬他为“知识分子”。

  但是近两年,他的“名声”并不好。前面说到,他常常游走于各家各户,为的是说服村里的老年人出去旅游。

  村里的老人不少是没有文化的庄稼人,一辈子没出去旅游过。有些老人的移步之地,仅仅是从家里到田地这几百米的路程。他觉得,既然生活条件好了,老人们就应该出去走走看看,开阔下眼界,享受一下生活。

  想法变成现实,2014年开始,他个人和旅行社对接,目前为止,大大小小已经组织了几十次的乡村旅游团。

  其实,要说旅游,村里的晚辈并非不上心,他们也想带着家里的老人出去走走,只是方式不对。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节省,特别是农村老人,不愿意在旅游上多花钱;而年轻人呢,则不愿意委屈自己。

  单拿吃食来说,年轻人是享乐主义者,想着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必然要吃大餐;老人却觉得,路边几元钱一碗的面就挺好,自己带的食物总比外面的好。有时候,老人的胃往往比思想还要顽固。

  廉价的周边游,年轻人看不上;高大上的出国游,老人舍不得。若是硬带着老人来一趟“烧钱游”,事后,必定是一顿骂。代沟无法跨越,最后,他们干脆撇开老人,自己抱团旅游去了。

  于是,老人们还是没有出游的机会。

  而周永兴组织的基本是“百元游”,当天来回,偶尔过个夜,老人们更容易接受。

  但是,村里也有个别年轻人认为周永兴是拿了旅行社的回扣,否则为什么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

  老年旅游团里的“领头羊”

  周永兴不怕被误解,他觉得,除了要迈过年轻人这一关,还有老人本身这一关。

  去年,周永兴想说服身体还硬朗的方大爷出去旅游,但是被方大爷的老伴吴大妈一口拒绝。

  拒绝的理由是,她和老伴种种地,将收成的蔬菜用三轮车拉到城里的菜场去卖,每天大概可以有200元的收入,出去旅游一天要花100元,算起来,等于一天损失了300元。在老太太眼里,这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其实,方大爷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种地赚来的这些钱,他们老两口是绝不会用的,是专门留着给子女、孙辈的。

  “我们老头子80多岁了,万一摔跤了怎么办?”其实,老爷子由于常年种地,身子骨硬着呢,体力比年轻人都好。

  老爷子是有意愿出去玩玩的,无奈老伴阻挠。在周永兴的反复劝说下,老爷子终于下定决心去一次。老太太实在不放心,就一起跟去了。

  “那次,吴大妈玩得挺开心的。虽然她嘴上说着,不就是那点山、那点水嘛。但是后面组织的几次旅游,她都一起跟着去了。”周永兴说。

  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身体状况,他组织的旅游经济实惠、形式简单。

  周永兴说,你认为好的东西,未必适合这里的老年人,而是要给他们最经济实惠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接受。

  “老人最怕多花钱,他们需要的是到此一游。”这一年下来,他总结了经验。

  大家的“好儿子”

  去年,大大小小的旅游,他大概去了20几次,每一次都不缺席。去的虽然都是乡村、田野、山头,但是也增长了不少知识。他说,如果你现在问他省内的哪座山有什么历史典故,他多半能说得出来。

  照看老人、保证安全是他的首要任务。由于去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会提前去每家每户告知出去旅游要准备的东西,注意事项等。此外,他还要照顾到老人们的情绪。比如前些日子,有些老人抱怨午餐难以下咽。下次旅游,他特地让旅行社在伙食上稍加注意,选择味道好一些的饭菜。

  当问起要不要带着村里的老人去更远一点的地方旅游时,周永兴说,能让他们跨出第一步已经很好了。毕竟农村老人的金钱观念还没有那么开放,舍不得花更多的钱在旅游上。

  在这点上,他也不打算寻求突破了。他认为,现阶段的旅游最适合该地区的农村老人。他的义务就先尽到这一步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