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互联网+体育健身+乡村旅游 小村镇也能玩大足球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成都晚报

  在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有一个三河村,作为成都首个以互联网+体育健身+乡村旅游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田园旅游村落,利用自身的优势,已成功举办两届“成都北部七人制超级联赛”。每个赛季,100多支参赛队让这个小村热闹异常,不少外地爱好者慕名而来。三河村,在成都乃至川内都颇具知名度,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成都足球第一村。作为距离成都中心城区较近的区,这种“互联网+体育健身+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赢得众人点赞,“足球第一村”就是近年来新都全民健身热火朝天的一个缩影。

  互联网+体育三河打造成都足球第一村

  三河村位于新都区斑竹园镇,紧邻北星大道和香城大道,辖15个村民小组,50余个院落、751户、2096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做出了惊人之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加快推进现代观光体验式农业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种植区向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式风景旅游区的转变,新都区通过创建农业产业链高端,创新农旅方式,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全力打造“1+2+3”的第六产业,打造“互联网+体育健身+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以体育为媒,推广农产品,推广柚花节、柚果节、园艺展会,为成都市民和游客们创造“清新田园、健康度假、乐活人生”的品牌生活。

  实际上,早在2012年,三河村就成立了当时成都第一家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随后这支由农民组成的足球队开始活跃在成都及周边的业余联赛上,一度成为一段佳谈。2015年,由他们发起的“北超联赛”正式问世,结果这一农村休闲旅游与体育健身结合的初次尝试大获成功,共有56支队报名参赛,“北超联赛”一炮打响。到了今年的第二届赛事,112支足球队慕名而来,在半年时间里,共进行了176场比赛。通过办比赛,不仅促进了村民强身健体与和谐村居的建设,也使当地旅游人气增长,促进了产业发展与当地群众收入的增加。

  “三河村在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中尝到了甜头,其中足球只是一个方面。”新都区文体广新局局长宋昌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足球村落、篮球村落、乒乓球村落,以及疗养中心、主题餐厅、茶馆等,都融入了体育文化,不仅推动了当地群众全民健身的热情,也吸引了众多市民来到这个氧吧运动村。作为新都区的一个试点,体育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三河村的一张名片。”据了解,根据成都市足球事业发展规划,新都区已完成了13片五人制、4片七人制和1片十一人制足球场的建设。“在充分利用好政府奖补资金的基础上,这些新建场地主要是引入的社会资金。场地建设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足球健身活动,完善的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竞赛体系也促进了赛事的活跃,扩大了足球参与人群,提高了足球场地的利用率。”宋昌文说。

  赛事运动多30万市民忙健身

  日前,“晚报杯”第30届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成都赛区选拔赛收子,明年1月初,代表成都出战的“成都晚报新都队”将出征北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支代表队角逐全国新一任绿林霸主。由一个区来冠名参赛队参加全国性的围棋大赛,在成都晚报此前29年的组队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众所周知,成都是一座棋城,棋牌项目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这次代表成都参加全国晚报杯赛,我们首次用区县名称来冠名,是对新都为成都棋类项目发展作出贡献的一种肯定。”成都棋院院长蒋全胜表示。新都作为“棋城”的后花园,早在上个世纪就成为成都、蜀中乃至全国棋类赛事的聚集地。近两年,象甲联赛、围甲联赛、四川、成都青少年棋类比赛纷纷落户新都,胡荣华、柳大华等特级大师莅临新都上演楚汉争霸好戏,并和广大棋友互动,不仅为当地棋类健身项目的普及推波助澜,也为“棋城”增光添色。

  事实上,棋类项目的火热只是新都区全民健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作为香城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每年的乒乓球赛事活动如火如荼。今年的乒乓球特色健身活动,从村、社区层层选拔开赛,再到镇、街道,最后进行全区的决赛,历时近半年时间,参与人数达到10万。“乒乓球是新都的一个传统健身项目,我们这里还出了一个奥运冠军陈龙灿。”新都文体广新局黄健说,“除了规模最大的传统赛事,今年还利用互联网+,举办了草根球王争霸赛,爱好者以网约的形式,在农家乐切磋技艺,一决高下。老百姓既健了身,又推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全民健身的热火朝天让新都人乐在其中。香城运动达人——骑行达人罗军、游泳达人黄维宽就是佼佼者。每个月要骑一两千公里,已坚持了四年的罗军说,运动不止是要自己健康,而是要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运动,让他们一起健康。坚持八年游泳健身的黄维宽,以他的“水上运动俱乐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据统计,新都区全年以“运动成都、幸福新都”为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跑活动、乒乓球系列健身活动、篮球比赛、太极拳比赛、网球邀请赛、羽毛球公开赛等区级全民健身活动30余次;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组织开展太极拳、羽毛球、自行车、健步走、乒乓球、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达300余次,全区体育人口已达30万。

  公共服务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

  12月,冬寒的天气没有挡住马家镇林泉社区3社居民健身的热情。下午1点过,在该社区的健身场地上就三三两两地有居民出来开始健身了。据了解,该社区的这块健身场地是1个多月前刚刚新建成的,占地500多平方米。“我们之前打羽毛球都是在过道上,还有篮球、足球,之前就是没有地方可以耍。”该社居民杨美惠笑着说,“现在有了这块场地,我们这还跳起了广场舞,晚上和周末的时候这里都热闹得很。”健身工程让村民们有了健身之地,“这最受欢迎的就是乒乓球桌,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买有乒乓球拍嘛,平时出来就自己带自己的。”一边打乒乓球一边和记者聊天的曾显清说,“听说以后场地上还要建篮球架,别的社的居民都羡慕得很哦,周边的都要跑来耍。”目前像林泉社区这样的健身设施新都区已经安装了800多套,从原来的安装进村,到现在已经逐步实现安装到院。

  据记者了解,新都区文体广新局在推进体育民生工作中,既新建了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还组织培训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健身。今年10月,新都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成都市参加了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交流活动,所展示的《欢乐山寨》广场健身舞,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自2012年以来,新都区除了每年完成市上下达的健身路径建设任务之外,连续四年共投入近400万元资金。目前全区13个镇街、255个村(社区)、所有新建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市民经常活动的健身场所均建有全民健身工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满覆盖,初步建成15分钟体育公共服务圈,极大提升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宋昌文表示:“针对全民健身工程建、管、用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我们着力探索新机制,建立新模式,通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公共服务社会化长效机制来使全民健身工程运维管理长期、有效、正常进行,从而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针对目前出现的全民健身设施“有人建、无人管、使用难”的现象,新都区的这个创新模式值得借鉴。那就是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台账,确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承接主体和客体,建立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体系,最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把惠民政策送给群众,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

  成都晚报记者 孟武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