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山东德州武城县:城里有的都有 村里有的全留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城里有的都有  村里有的全留

——武城县加快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纪实

  本报记者 杨志华 申相磊 通讯员 王涛 王玉磊

  时入寒冬,郝宝秋的心里却热乎乎的。这位鲁西北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邢庄村45岁的农民这几天忙得不亦乐乎,拿着身份证和一家三口刚刚迁移到县城的户口本,顺顺利利办完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证》(以下简称《备案证》),“拿着这个红本本,全家都变成城里人了,城里有的俺都有,村里有的全留,没了后顾之忧,安心做买卖劲头更足了。”

武城县农民进城转移备案工作流程图

  郝宝秋只是在武城县城镇化进程中众多受益农民中的一员。今年8月份,武城县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试点县,武城县县长张磊告诉记者:“我们推进试点工作,主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以提高户籍城镇化率为抓手,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以加快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核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步提高、户籍人口和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的有效路径,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真正让农民‘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离得开:“三权”可继承,离村仍受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让农民进城落户,只有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才能让农民无需两头兼顾,放心进城。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上面政策这么清楚,可是农民为啥还顾虑重重呢?像郝宝秋一样,在县城生活了20多年的武城县甲马营镇东堤口村村民张凤兰说:“谁都知道城里生活好,早就想迁户口,但又担心迁了户口后家里的那4亩地被收回去,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一直没把户口迁到城里。”

  如何使中央政策落地,如何消除农民顾虑?县里政策制定者们走村入户,倾听民意,问计于民。今年6月,武城县制定《武城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城落户转移备案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对于在县域内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其在原行政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由县农经局为其发放《备案证》,《备案证》持有人拥有原有村集体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以及这“三权”的合法继承权。

  拿到《备案证》的张凤兰说,“可现在不一样了,政府给发了红本本,老家原来有的现在全部给保留,我毫不迟疑地迁了过来。”

  武城县农经局局长王洪胜表示,“这份备案证书打消了进城农民一直担心的宅基地、农村耕地被收回的顾虑,而且明确了‘三权’的合法继承问题,激发了农民积极主动地办理迁移落户手续的热情,极大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步伐。到10月底,已有1379户有进城意向的农民登了记。”

  农民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进了城,那空出来的耕地、宅基地怎么处置?

  在武城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的大显示屏上,“流转22.75亩地,用于粮食种植,流转费用每亩每年600元……”全县的农地流转信息一目了然,实时更新。

  为盘活土地资源,武城县出台《武城县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将户口由农村迁入县城驻地后,流转土地经营权经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备案,出具《农村产权交易鉴证书》,凡取得《备案证》的,在10年的管理期内,由县财政每年每亩在流转合同外再补贴10元。

  以往,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经营不善,拖欠农民流转费用的现象。对此,武城县创新建立了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具备一定实力和资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加入到“项目池”,并与“项目池”中的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商签订承接协议,一旦原经营主体出现经营不善,“项目池”中之前的协议方可按照承接协议,承接其流转的土地。“采取这种办法,可以确保土地顺利实现二次流转,保障农民土地租金不受损失。”王洪胜说。

  除了耕地,进城农民关心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农村的宅基地。目前,农村宅基地在武城县也成为了一个活资产,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该县建立了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退出机制。

  走进李家户镇党庄村的郭红文家,她高兴地拿出来“房票”给笔者展示。“别小看它,过几天我到县城买房,它可是一万块钱呢。”

  据党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廷信介绍,党庄村宅基地空置率达三分之一还多。在宅基地闲置面积较大的村庄,将集中连片面积30亩以上且与农田相连的居民点进行腾退复垦,对农户在一定期限内拆除房屋按评估价格给予补偿,对于不再申请宅基地的给予1万元的“房票”奖励。“农户在县城城区、镇驻地、农村新型社区购买住房时,“房票”等值使用,还可以在进城购房落户农户之间流转。”武城县国土局局长曲哲说,“房票”盘活了农村的闲置宅基地,提高了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将手中的资产变成了资本,为农民进城购房减少了负担。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当下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农民如何才能真正进得去城?

  “放开城镇落户条件、放宽家庭户、拓宽集体户、落实居住证制度”等具体措施,武城县积极畅通农业转移人口“来去自由”的户籍转移通道,确保进城落户农民“想离离得开、想留留得下、想回回得去。”

  把一家三口的户口迁到城里,郝宝秋很是自豪,“我是在电视上看到了政策,主动来找政府办的落户。进城落户不仅容易了,政府还给俺家补发了2000多块钱。”

  原来,武城县为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出台了房屋补贴政策。按照规定,郝宝秋一家三口落户,房子是前几年买的,每平方米补20元。新买住房的,如果进城落户3口及以上,补贴力度更大,每平方米最高补贴100元。

  同时,武城县为农民进城购房落户开辟“绿色通道”。武城籍农业人口购房时,售楼中心为其提供由公安局制发的《购房明白纸》。武城县公安局户籍科负责人李娟介绍,为了方便农民落户,公安部门专门简化进城农民的落户程序,只要带上户口簿、房产证明等,基本上5分钟就可以办好。

  “进得来”,同时也能“回得去”。武城县探索制定了“来去自由”的户籍政策。“在城里呆不住的话,凭着这个证,我还可以再把户口迁回农村。”李家户镇党庄村村民郭子伟拿着盖着钢印的《备案证》很是高兴。

  为最大限度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武城县规定在城镇持《备案证》落户的农村转移人口,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凭《备案证》,申请将户口落回农村。

  对于那些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务工人员、租赁房屋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无房也可落户”的便利,以更加灵活便捷的落户迁移政策促进县内农村人口和县外人口顺利迁移到县城。近年来,武城县部分农村群众在城区或镇驻地购买住房,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迁移户口,户籍地仍在农村。经过前期摸排比对,约有1.2万人口属于“人户分离”。

  对此,武城县对在城镇购房的“人户分离”人员,按经常居住地“以房管人”的原则,由镇街负责,县级财政按已购房屋每平方米补贴20元的标准,鼓励引导这部分人员到城镇落户。

  记者见到55岁的王江花时,她正和其他三位妇女在位于武城县老城镇范庄社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展览馆里侍弄她的番茄苗子,有说有笑。如今她们几个都住进了老城镇范庄社区的楼房里。“有暖气,冬天可舒服了。”通过宅基地整治置换,王江花一家搬进了楼房。现在她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能在园区打工挣工资。一天8个小时,每个月1500元。

  “以前都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打工,工资可能高点,但路远。现在年纪大了,好多工厂都不收了,而且还需要在家帮忙照看孙子。现在来这上班,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我家就在那边,很方便,1500元也不少了,毕竟活不累,还能拿着土地流转费用。”王江花笑着说。

  王江花所在的这个不大的展览馆为11位农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园区负责人说,“公司优先录用社区农民,我们整个园区可以帮助附近两个社区400多为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武城县推进产城融合、“两区同建”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借助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武城县梳理出结构性新材料(玻璃钢)、新能源中央空调等八大产业,规划建设16个商贸流通、工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四类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引导创业农民集中经营、聚集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让农民进城,进得来是关键,过得好才是根本。对此,我们不断强化城镇就业创业支撑,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确保农民进城后有稳定工作、有固定收入、有生活保障。”张磊说。

  据武城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义太介绍,武城县今年重点抓好9个农村新型社区的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提升,发展以健康农产品生产、采摘、加工及物流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就地城镇化的农民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按时上下班,每月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并依托重点农村新型社区新增8个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园区。

  就业岗位有了,进城农民能否完全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武城县为进程农民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方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里人享有一样的劳动就业、培训等权利。除了利用电视、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招工信息,武城县人社部门在春季和秋季专门举办针对农民朋友的招聘会。

  不仅如此,武城县还免费为进城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初级就业。武城县人社局局长牟光勇表示,“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参加培训的进城落户农民每人100元的补助。人社局牵头组织6家培训机构开展35项专业技能培训,最大限度降低进城落户农民的就业培训成本和难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今年以来,已开展创业就业培训38期2500多人,帮助200余名农业转移人口找到了稳定工作。

  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进城农民,武城县提供最高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提供创业培训、项目信息、政策扶持等全程服务;对符合招用农业转移人口等人员达到企业在职职工30%以上、与招用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等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不含创业者本人)的,按规定给予小微企业每个岗位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今年以来,武城县共发放创业补贴203.5万元。

  “今年终于不用再两地来回跑了,在家门口我就能看病报销了。”谈到医保的事情,张凤兰说道,“在城里生活了20多年,为着老家那4亩地,户口一直在村里,每年交农村合作医疗都得回村里交,报销也不方便,可把我折腾坏了。”

  进城落户后,原来农村签约门诊的变更衔接问题是进城农民一直关心的重点。“户口迁移后,进城农民拿着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可以在县城自由选择签约门诊;对于那些转为职工的农民,可以享受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服务。”武城县卫计局局长张宝璞说。

  同时,进城农民享有双向保留的城乡优惠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凭《备案证》,继续享受“两癌”筛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原农村人口相关政策。

  张磊表示,我们制定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受教育权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优化城乡布局、加强建设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全面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质量。

  “想让女儿从小能在县城里读书,我把户口从村里迁到了县城,这样女儿的户口就能直接落到县城。”李家户镇王家户村的王风志是武城县第一个拿到备案证书并落户城区的进城农民。“现在的家边上就是武城县第二小学,以后我女儿就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既方便又放心。”

  能到县城的好学校读书是很多农村父母想方设法去做的一件事。如今,武城县政策已经放开。“好事肯定是好事,但是这么多农村孩子都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哪有这么多学校呢?”不少农村父母心里犯嘀咕。

  对此,武城县教育局局长容占岭说,“县里将加大城区教育资源建设,2016年至2018年将新建小学8处,初中4处,不仅解决‘大班额’问题,还会再增加9000个学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孩子有学上。”

  武城县教育部门与城建等部门联合出台措施,规定新建3000至5000人以上规模小区必须同步规划建设符合省定标准的幼儿园,解决适龄幼儿的入园问题。

  随着城镇化推进,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增多,不仅对县城的公共福利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如何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的归属感提出更高要求。

  广运街道智慧党建社区中心开展了“智慧党建”和“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将城区划分6个社区180个服务网格,招聘协管员180名,实行城市社会事务网格化管理,建立了指挥调度可视化平台、社会网格化应用平台、移动办公APP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等4个管理服务平台。

  在服务中心的大显示屏上,只要网格员登录移动APP平台,显示屏上就可以显示出其踪迹,“通过这一可视化平台,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通知网格员帮助解决附近群众的求助。”广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宋延中说。

  抓落实:顶层有“四条红线”,考核听民声民意

  开展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不仅稳步提升了武城县城镇化的质量,同时促进了武城县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今年1至10月份,武城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

  自被山东省列为唯一的实施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试点县以来,武城县探索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制度、“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制度等被山东省相关部门在全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做法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作为典型全国推广……

  除了具备“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汽车零部件之乡”等产业基础外,武城县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方法,从落实国家政策的对接方案设计上探索新优势。

  试点之初,武城县提出“四个决不允许”的工作要求:决不允许违反法律法规、决不允许强迫命令、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决不允许弄虚造假。“这是我们开展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工作的一项刚性纪律严格执行,所有的制度、措施都不能触碰这些红线。”张磊表示,农民进城,本身就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过程,必须牢牢把握“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当主人、做主导,也只有这样,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才能水到渠成。

  政策推不开‘玻璃门’,只有动作才能推开‘玻璃门’,把国家的政策学好、吃透,将政策要求程序化、证件化、具体化、可操作,国家政策才能真正在武城县落地扎根。”

  工作过程中,武城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上接天线研究政策,下接地气细化落实,既“听说读写”政策,又“做”政策,努力把政策变为“证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能结果。为保证进城农民“大三权”不变、实现土地“小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宅基、防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武城通过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证书》(红本)、《土地经营权证》(绿本)、房票等证件,建立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等措施,实现了“一红”保障权益,“一绿”放活土地,“一票”唤醒宅基,“一池”农银双赢,“一率”激活全局的良好效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解决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推开了农民进城的“玻璃门”。

  11月10日,德州市在武城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在会上讲到,“把国家政策、文件证件化、流程化、具体化、可操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新”。

  为稳妥推进这项工作,武城县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办公,打通各部门“一亩三分地”的机制障碍,围绕工作任务,各个部门联调联动,先后召开各类试点推进工作会议100多次。“通过多个部门反复研究讨论,案例推演论证,确保做到出台的措施不违国法、不违民意,引导百姓主动积极参与。”武城县委副书记赵华说。

  “老家的父母说前几天县上来村里开会讲有这么个政策,大家都跑去听,父母觉得好,就让我在县城赶紧办理。”谈及为什么这么快就办理户口迁移时,王风志如是说。

  王风志父母所说的“开会”是指武城县开展的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政策进村宣讲会。为了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这项工作,武城县召开全县试点政策宣讲万人电视大会,印发政策解答100问,组织宣讲团进村宣讲解读,并组建“大众评审团”,邀请群众对政策挑毛病、提意见。

  政策措施到底好不好,怎么考核,不是仅看数量就能证明,得由百姓说了算。武城县不再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工作考核标准,而是把政策知晓率、政策落实投诉率、基层工作典型率作为考核标准。对此,武城县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和“功夫在诗外”的理念,强调下真功、抓根本,创新设计了四个环节、20条措施,涵盖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实现了全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从进城农民的户籍制度改革、转移备案证书、农村各项权利的保留、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到农村耕地、农村宅基地资源的盘活、“美丽乡村·空心村整治”等,一项项政策出台,一项项措施落地,政策之间相互支撑、环环相扣,形成“1+N”政策体系。在制定每个举措时,都实打实地从进城农民的需求来考虑,想他们之所想,出来的方法自然就很具体,很容易被农民接受。

  试点开展至今,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年底前全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已成定局。如今,武城县城镇化的蓝图绘就,城镇化的脚步铿锵,一个城乡共荣、全面小康、祥和富足的百年梦想指日可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