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投稿集萃 > 县市动态

人民日报:看成都土地整治如何升级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在川西平原,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和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被掩映在高大的乔木和翠绿的竹林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不少宅院年久失修,竹林缺乏管护、水渠流水不再,环境亟待整饬。与此同时,林盘式的居住模式,民居分布相对分散,耕地也过于零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亟待改善,耕地规模和质量也亟待整合提升。

  靠什么撬动资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如何保障新村改造不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何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日前,记者走入四川成都,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10月中下旬,顶着小雨,走进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看着散布于田园、林盘间的农民新居,粉墙黛瓦、朱颜碧树;民居之间,绿道相连、溪流环绕;房前屋后,有的种菜,有的种花,十足的田园水乡韵味。

  青杠树村党支部书记韩忠说,“原来村里可不是这个模样。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散居着932户人家,一块100亩的耕地能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耕作,住房、耕地全是撒芝麻盐式的。做饭靠烧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扩大耕地规模的愿望很强烈。”

  愿望如何变成现实?

  改变始于2012年。这一年,青杠树村成为郫县重点打造的3个“小组微生”示范村之一。

  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成都市提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规模为100—300户,在布局上由若干个组团构成,每个组团以20—30户为宜。建设当中保留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

  和青杠树村一样,如今在成都,新建成的农民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至少按照“1+21”标准来配置,路通、电通、水通、通讯通、光纤通……新村民尽享“10分钟生产生活圈”的便利。

  邛崃市冉义镇有“贡米之乡”的美誉,以前这里地块破碎、林盘杂生、设施老旧,好地种不出好收成。2012年,3个农用地整理项目和11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陆续落地这里。冉义镇镇长张丽说,“土地整治,让我们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丽说,依托以镇为单位的全域土地整治,冉义镇建成了3.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新增耕地872亩。

  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在成都乡村,“田成方、水成网、路相连、渠相通”,集中连片的优质粮油和各类种养基地,亦农亦景。

  截至2015年底,成都市共推进“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123个,已建成84个。项目涉及总户数2.1万余户、7万多人,总投资额约58亿元。

  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斌看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村建设同样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地该怎么用等问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了土地资源,释放了资源红利,有助于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破解这些难题。”

  “小组微生”虽然强调新的农民居住村规模要小,但与村落过去的松散状态相比,集聚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散到聚,为新村建设资金找到了来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