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土地流转之后的内黄葛庄

2016年10月24日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李书廷袁礼堂

  飞速发展的城乡社会,土地流转成了重新整合农村资源的主要方式,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没有了土地,农民吃什么?住什么?怎样生存下去呢?让我们到内黄县马上乡葛庄村看看。

  土地全部被流转

  葛庄,位于内黄县城的东北角,是马上乡最南的一个小村落,原址距县城不过两公里,全村871口人,有耕地1812亩。三十多年以前,十几个20多米高的大沙丘横在了村庄的南面和西面,堵住了村庄去县城的最佳出口,也堵住了外人的视线。这个沙丘环抱的小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交通不便,经济滞后。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让小葛庄融入了历史发展的长河。2011年,随着内黄县城向北发展的步伐,葛庄成了内黄新城区的核心,一家又一家的机关、学校、医院和住宅小区,先后建在葛庄的地盘上,全村上百亩、几百亩的土地流转接踵而至。到了2016年4月,随着占地280亩的硝河游园的立项运作,葛庄全村土地流转完毕,仿佛一夜之间,全村农民靠种地生活的历史结束了。

  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没有了土地,吃什么?喝什么?怎样生存下去?一个个沉甸甸的大问号悬在了全村人的头上。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葛军法、村委会主任葛汉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时间不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统一了思想认识,给全村的发展定出了24个字的工作方针——立足现实,顺应潮流,发挥特长,谋事创业,做好引导,做好服务。有了思路,就有了行动。很快,全村老老少少八百多口人,就以新的身份出现在内黄县城十几万人的视野之中。

  葛军法说:“失去了土地,老天爷虽给我们关上了一扇窗,但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宽阔的生活之门。”为了给全村人做出样板,他在县城中心地带开了一家电脑门市,因脑子灵活,熟人多路子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个月的收入,就是那时种地一年的收入,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他开着小汽车做着生意,孩子大人的脸上成天都是笑容。

  如今,葛庄的农民,从田间走向工厂,走进单位的办公室,走进了楼堂馆所,走进了新县城建设大军的行列。村里有大大小小的建筑队十几家,有大大小小的饭店、快餐店和早餐店十几家,村里人在县城有大小超市十多家,有修理门市四家,还有专业的焊接工程队三个。

  葛庄人让人羡慕

  笔者去的那天,村里正在整修两条大街,在已经铺好的水泥路面上,再加铺5厘米厚的沥青碎石,保证路面的寿命在15年以上。葛军法对笔者说:“你们看到了吧,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了,原来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现在说起1万元不是大话,人们消除了失去土地的恐惧,生活再无后顾之忧了。”

  葛汉祥领着笔者,看了几个典型的小康之家。党员葛军彦,39岁,有一儿一女,原先种两口人的三亩地,生活紧张得很。土地流转以后,他率先组建了一个工程队,常年有活干,媳妇在一个食品厂打工,计件工资,多时每月近3000元,现在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装修已经结束,二楼、三楼还是复式结构,是村里目前最豪华的别墅小院,开着小车接送媳妇和小孩,生活甜着呢。36岁的葛利波,和父母分开以后,也是种了三亩地,土地流转以后,他在村北的要道口经营一个兰州拉面馆,他主厨,媳妇打下手搞服务,老父亲也来帮忙,忙得不可开交,又雇了一个工人,每天经营到夜里11点,他手艺好,拉面量大味香,面向大众的消费方式让他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买车盖房都在计划之中,只是忙得没工夫去操办。

  现在的葛庄,年轻人工作、老年人守家,人人有活干、有钱挣,路宽街美,令人艳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