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综合施策变“小田”为“大田”

2016年08月22日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耕地资源稀缺,据测算,2015年底,全国共有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在这些耕地中,有0.5亿亩左右的耕地被严重污染不适合继续耕种,还有近3000万亩的耕地每年被撂荒,同时也有数百万亩每年可以耕种两季三季的耕地,只耕种了一季。

  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是受四方面影响所致。

  一是“人”。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务农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愿意种地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少,部分偏僻地区耕地出现“人少地多”,产生了无人耕种或耕种不过来的撂荒现象。

  二是“利”。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增收,仓储库容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卖粮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是“碎”。地块碎片化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这一点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及西南部山区表现得尤其突出。细碎地块对农机具的使用和规模化生产造成了自然障碍,无形中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如重庆市潼南县的调查显示,该县崇龛镇石庙村共有3294人,耕地3544亩,全村人均只有1亩多地,有的人家7亩承包地,分成了15块,基本没有连片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放弃种地出去打工。

  四是“管”。目前,我国在耕地的监管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不细、政策缺失等问题,导致耕地撂荒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要解决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必须综合施策,采用全领域、多手段的方法顺势引导,使稀缺宝贵的耕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一是在实施土地开发整治中,要把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对偏远山区土地零星散落的耕地加强整治力度,让“小田变大田”,方便农民的耕种和土地流转。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耕地流转,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防止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的再度发生,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规模效益。

  三是进一步用好用活涉农资金补偿政策,充分发挥好国家涉农资金的引导作用。让农民愿意种粮、积极种粮,防止耕地出现不该有的撂荒现象。

  四是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现阶段产业政策的保护耕地、利用耕地政策。对耕种难、坡度大的碎片化耕地,采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办法解决撂荒和弃耕问题;对于适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投劳少、易管理的碎片化耕地,通过种植林木、果蔬等办法解决撂荒问题;对适合设施农业发展的,鼓励农民进行创业创收,防止耕地闲置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