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平凉昔日滩涂变良田

2009年10月23日 来源:资源网

    金秋时节,崆峒滴翠,泾水流碧。在平凉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良田,一块块平整的土地,一条条修葺一新的防渗渠,无不彰显出土地开发整理带来的勃勃生机……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是人类的家园寄托。放眼望去,在平凉市崆峒区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项目区,一群热情洋溢的建设者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用科学环保的理念,在平凉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唱响了一曲滩涂地治理开发的大地飞歌。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总人口48.46万人,土地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5万亩,由于自然条件较差,87%的耕地属于干旱、贫瘠、低产的山(塬)旱地,素有“一川、二塬、七山”之称,可供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同时,崆峒区作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和企业用地逐年增加,崆峒区耕地占补平衡矛盾十分突出,保障发展与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从哪里补,资金从哪里来,政策从哪里出、效益从哪里显”等问题摆在了平凉市、区政府领导面前,成为平凉市、区国土工作的重中之中。平凉市崆峒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坚持以泾河流域滩涂地综合治理开发为重点,把治河、整地、增地、护地有机统一起来,通过5年的努力,截止目前,全区已实施滩涂地治理开发项目4个,投资达2317万元,增加耕地5000亩,昔日荒滩变良田,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为破解保障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平凉市崆峒区借鉴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先进经验,先后深入山东桓台、四川邛崃等地考察学习。多次组织国土、水利、水保、财政、发改等部门深入调查全区土地利用现状,深入分析全区土地整理开发潜力,摸清了全区有待整理的耕地、农村废旧宅基地、土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面积达45.06万亩,其中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面积达3.06万亩,增加耕地 1.9万亩,增地率达 53.8 %,从尔,找到了“建设占用耕地从哪里补”的金钥匙。

    2002年,平凉市崆峒区成立了土地开发整理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评审会,多方论证,科学编制《崆峒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年-2010年),确定了“挖潜增效,开发保护,占补平衡,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泾河流域6乡镇滩涂地治理开发为重点,规划先行,效益优先,综合整治,增地增效,努力实现全区耕地保有量稳定在87.87万亩以上,为保障全区科学发展、保证粮食安全提供有力资源保障。据平凉市国土资源局崆峒分局党总支书记、局长白荣生介绍:“近几年,崆峒区把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作为破解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难题的突破口,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认真实施,增加耕地5000亩。”

    领导重视 多方协作

    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预计总投资1.8亿元,而平凉市崆峒区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区之一,靠区级财政补助,荒滩变良田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2004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平凉市、崆峒区等各级领导对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省厅领导多次亲临一线,检查指导,严格验收。平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区调研督查指导,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国土局领导多次实地踏勘,科学规划,严格监管,积极协调,研究解决项目区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中的困难和问题。 

    平凉市崆峒区紧紧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遇,结合区情,确立了“国家投、政府补、社会助、群众干”多方参与的筹资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头,深入调研搞规划,千方百计跑项目,求真务实抓实施。区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国土、水利、水保、财政、发改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细化指标,落实国土、水利、财政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点所在乡镇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进行统一考核,确保了项目资金争取到位,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截止2008年底,平凉市崆峒区共争取省级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项目资金1117万元,新增耕地2928亩。近年来,又先后实施区级补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32个,投入补助资金128.4万元,累计新增耕地9282亩。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齐抓的良好局面。 {Npage}

    政策引导,群众参与

    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苏陈土地开发项目是整个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的重点项目,位于崆峒区东部川区,泾河北岸。项目区涉及9个社、672户、2330人,原有耕地5260.5亩,其中山地4009.5亩,川地1159.5亩,人均川地不足0. 5亩。但项目区内滩涂地却多达6500亩。多年来,受泾河冲刷,耕地毁坏,水土流失,形成了荆棘丛生、坑坑洼洼、大片荒芜的滩涂地,乱石密布的冲积扇,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又无任何效益可言。2004年,平凉市、崆峒区领导高瞻远瞩,经过详细规划论证,以滩涂地开发、水毁耕地恢复治理及旱台地整理为重点,连续5年申报并实施花所苏陈省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个,建设规模达8700亩。

    为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凉市崆峒区创新机制,坚持群众参与、群众受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优先用工。在项目施工中,要求施工单位优先聘用当地劳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引导发展产业。滩涂地治理开发新增耕地,由村级统一管理,优先发包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温棚、药材种植等高效农业,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区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奖励机制。按照建设精品工程的目标要求,坚持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实行项目建设村级协助监管奖励制度,在项目验收达标后,给予协助监管单位5000元以上的奖励。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增效又增收更增地,群众感受到项目建设不再是政府的事,别人的事,而是实实在在使自己得实惠,子孙永受益的好事,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据统计,该项目区群众累计投工投劳2万多人次。共铺垫土方254.7万立方米,修建生产道路49.8公里,配套灌溉渠系53.4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11.8公顷,新增耕地4740亩。项目所在村主任王五福向记者介绍:“以前,全村人均川地不足0.5亩,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全村人均川水地净增加1.9亩。几十年来没想到的事情,国土资源局都帮我们办成了!”

    辛劳的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多年的耕耘换来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田道路,曾经的滩涂地,成为一片片流金淌银、充满希望的田野。记者在田间地头随意采访了几位当地村民,大家高兴地说:“政府出台的土地开发政策好,我们在自家门前修渠、拉土、栽树,不仅治了河,增了地,还挣了钱,帮助咱百姓致了富。”
金秋时节,泾水流碧。花所乡苏陈项目区田绿,地肥,林茂,粮丰,田、水、路、林、村协调发展,项目的实施,使原来的乱石荒滩变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当地百姓自发给国土局送来了锦旗,群众把土地开发整理称赞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基业,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质量第一 建管并举 

    质量决定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凉市崆峒区坚持严字当头,严把项目招(投)标关、资金拨付使用关、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关,确保了项目质量和效益。在项目选址初期,市区就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审专家库,严格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施工设计、工程预算、竣工验收等环节实行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从根本上确保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质量。制订了项目管理法人制度、项目合同制度、项目公告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工程质量监理等五项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有效防止了资金流失浪费和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安全完整使用,使项目建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近年来,通过泾河流域滩涂地治理开发和土地整理复垦,崆峒区累计新增耕地1.22万亩,顺利实现了规划期内全区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目标,较好地解决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先后为平凉海螺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新世纪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平凉电厂二期、750变电站等重点项目提供建设用地近千亩,节约了耕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平凉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福生向记者介绍:“崆峒区泾河流域滩涂治理开发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严格监管,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了增地、增收、增效的目的。”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人多地少是平凉市崆峒区的基本区情。一个项目的实施,富足的是土地,是物质,更是一种精神。记者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土地整理项目的福祉中,平凉市崆峒区人民将用自己的双手、用汗水、用眼光、用智慧做大做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好土地的守护神,造福子孙后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