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甘肃省累计兴修梯田2800多万亩 生态经济均获益

2009年10月09日 来源:甘肃日报

     甘肃新闻网兰州电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近日从有关会议上获悉,全省目前已累计兴修梯田2800多万亩,占全省25度以下易坡改梯面积的68%。

  甘肃省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重要的策源地,将坡耕地修成梯田,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做法,对于治理水土流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干旱山区生产条件的一项革命性措施,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全省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梯田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高,全省梯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从1995年起,每年新修60万亩左右。先后涌现出了庄浪、安定、宁县、西峰等一批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特别是庄浪县,经过30多年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全县90%的坡耕地从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

  据甘肃省水土保持局提供的测算数据,甘肃省现有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1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约小型水利投资100亿—150亿元;每年可拦截泥沙1.1亿吨,占全省年水土流失量的五分之一。

  将坡耕地修成梯田,不仅能带来生态效益,还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甘肃省各地也以梯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据测算,甘肃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400多万吨,实现增产粮食150多万吨,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8%。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甘肃省不少地区还依托梯田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省特色的“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草畜”、“梯田+中药材”等多种特色产业模式,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2008年,安定区依托梯田种植马铃薯100多万亩,农民人均获利1600多元;静宁县40万亩山地梯田果园,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近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记者宋振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