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家庭农场

农庄、农场如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无疑,这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怎么发展循环经济呢?三个案例供君参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变?要以生态种植养殖为抓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下面为大家梳理三个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实战案例:

  《陇南日报》——

  陇南家庭农场变废为宝,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在两当县站儿巷镇一家家庭农场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走进农场,工棚里一个工人正在机器前忙活,他把木头碴子倒进机器,经过几道程序,木头碴子就变成了坚硬的木炭。

  

  据了解,这个家庭农场是两当县林下经济示范点,这个示范点主营土鸡繁育、袋料香菇和机制木炭三种产品,三种产业相互依存,循环发展,是典型的家庭式循环经济模式。

  这个家庭农场的主人是农民陶志有,农场主营土鸡的繁育、养殖及销售等,同时,发展香菇产业和机制木炭。最为惹眼的还是整齐排列的鸡舍,这里有孵化舍、育成舍、饲料加工室等,陶志有说,正常情况下每年可繁育肉鸡仔20万只,收入上百万元。

  利用空闲土地,陶志有建了12个香菇大棚,可育8万袋香菇。为了卖个好价钱,陶志有将香菇分级出售。上等的香菇直接出售,“上等香菇直接在棚里摘出来就可装筐出售,价钱也高,烘干再卖就划不来了。”据陶志有介绍,等级低的香菇烘干之后“全身都是宝”,就连香菇的根儿也能卖钱。“这些根,厂家收购回去可做方便面的调料袋。”陶志有拿着烘干后剪下来的香菇根对记者说。这样,陶志有的香菇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香菇菌棒注几次水就不能再用了,“菌棒不能用,怎么处理”成了陶志有思考的问题。考察了多地的生产模式,陶志有给菌棒找到了“归宿”——制作木炭。“这样一来,我的香菇种植就不会产生废料了。”陶志有高兴地说。利用废弃的菌棒制作机制木炭成了陶志有的特色产业,在农场靠墙的一角,制作木炭的机器不停地转动,一道程序一道程序地压制着菌棒,一根根腐朽的菌棒最后变成材质坚硬的烧烤木炭,销往周边地区。

  陶志有的家庭农场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河南日报农村版》——

  “循环经济”助农增收千万元

  4月3日,记者一行在清丰县韩村乡濮水庄园看到: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树木纵横交错、郁郁葱葱,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白鹅成群结队地穿梭在树林中,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留影。

  

  眼前这座大规模、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是由清丰县巾帼创业标兵苏新智创立的。苏新智原本在濮阳城里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她发现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水果市场前景可观,这让苏新智下定决心放弃工作,到农村种植果树。

  

  经过精心考察,苏新智发现韩村乡染村自然环境优美、政府服务到位,便通过乡政府流转了230亩土地,就此“安营扎寨”。针对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她选定了核桃、苹果等树苗植入果树基地。听说林下养殖节约成本、保护生态,苏新智便购买了3万多只鹅苗,散养在果树下。鹅吃虫子、杂草,确保了果树的健康生长,清洁了庄园环境。鹅排泄的粪便,被工人直接翻入土中,就地变成果树的“绿色营养餐”。“杂草-鹅-粪便-果树”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此形成,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12万元。

  对于产品的销路,苏新智毫不担心。因为产品营养价值高、极具稀缺性,庄园里的鹅和水果十分走俏,许多酒店、商场纷纷上门排队抢购。据苏新智粗略估计,水果一年可收入70万元,鹅蛋和肉鹅一年可收入40万元。

  

  像苏新智这样在农业中探索出新路子的在清丰县还有很多。近年来,清丰县在重点抓好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该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下循环养殖种植经济,拓宽了林业经济领域,促进林下种植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清丰县有林禽、林畜、林药、林下产品加工、林下生态旅游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每年助民增收1000余万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 广西日报》——

  高效循环农业助力生态乡村

  今年以来,全州县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巧调结构一田多用,生态循环一举多赢。

  

  该县“稻-灯-鱼-菇”是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的一大亮点。农民在水田种植超级稻,田间放置诱虫灯杀灭害虫,稻田下放养禾花鱼,害虫扑灯掉落水里成为鱼食,水稻收割后稻草作为基料种菇,收菇后菌渣还田培肥土壤。稻田养鱼、稻草种菇、菌渣肥田循环利用,水旱轮作,种养结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推动土壤良性发展。

  

  此外,“稻-稻-菜(芹菜)”“稻-稻-蒜”粮菜混种也是全州生态高效循环农业一大亮点,眼下,该县枧塘乡种植的无公害蒜薹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批发价每公斤达10元以上。卖了蒜薹卖蒜头,每公斤9元左右的蒜头,早已被老板提前订购。稻田一般亩产蒜薹600公斤、蒜头400公斤,总收入9600元,加上早晚稻收成,亩收入稳超万元。蒜叶和蒜根还田可起到田间消毒灭菌,稻草覆盖蒜苗可起到防寒保暖,同时都是很好的有机肥来源,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保持了田园清洁生产。

  

  目前,该县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围绕生态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采编:参见庄主-木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