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我国10亿亩旱作耕地成为粮食产能突破新希望

2009年09月28日 来源:《农民日报》

    我国旱作耕地约有10亿亩,粮食产能却一直较低,如今,靠发展旱作农业缓解缺水难题,使大幅提高单产成为可能——

  粮食产能突破希望在旱区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受旱面积一度达到1.91亿亩。目前局部旱情虽有缓和,重旱地区仍然形势严峻。从年初遭遇50年一遇大旱以来,抗旱,成为今年粮食生产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旱作耕地约有10亿亩,占全部耕地面积55%,这10亿亩旱地怎么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雨水日益珍贵的自然条件下,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旱作耕地粮食增产空间还很大

  “对旱区来说,有水就有粮食。”记者此前在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达茂旗采访时,当地农业局局长梁润栓曾经对马铃薯产量给出了一组对比明显的数字: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亩产3500斤,靠天下雨耕地好年景时亩产1500斤,干旱年份亩产300斤。

  由于缺水,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5%的旱作耕地,粮食产量却只占总产的45%。另据统计,2008年西北五省区粮食单产26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公斤。面对旱灾,旱作耕地的粮食产量是不是更难以保障、更没发展空间了呢?

  “恰恰相反,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资源充足,单产水平较低主要是受制于缺水这个因素,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粮食增产有很大空间,而目前我们有能力缓解缺水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告诉记者。

  事实上,记者在西北地区的采访中,也看到很多卓有成效的旱作措施,比如,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又比如内蒙古中西部马铃薯产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可将亩产由750公斤提高到1250~1500公斤,再加上喷灌、滴灌技术,产量可以提得更高。

  目前,我国粮食产能跃上10000亿斤台阶,旱作耕地所作贡献越来越大,从面积上说,国家粮食安全对旱作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一定意义上讲,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的潜力在旱区,粮食上新台阶的希望也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