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摸着石头过河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山西日报

  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模式,一个从未有过的探索

  阅读提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家庭农场”,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伸和发展。现实中,与家庭农场类似的农业经营模式早已遍地开花,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全国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家庭农场已超过6670个。

  “家庭农场”首次亮相,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然而,对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农民而言,家庭农场还是个新鲜事物,更是个模糊的概念,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农业大户、合作社有什么不同?未来发展会面临哪些问题?近日,记者深入晋中乡村,探寻家庭农场模式的雏形。

  这是我的“家庭农场”

  灵石县赵家墕村共有耕地2000多亩,缺乏水利设施,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收入有限。村里原有600多人,现今常住的只有120多口人,还多是老弱病残。57岁的吴建国是村里的“能人”,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药材、小麦和小杂粮,还利用两眼废弃的窑洞,养了300余只山羊。

  从灵石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赵家墕村。吴建国站在村前的山头上,指着村子对面山坡上绿油油的海绵田对记者说:“这就是我的‘家庭农场’,为了这500多亩土地,我已投入资金80万元,其中60万元是借的,主要用来修建水库、架电线等,连片种植必须要保证水源,仅靠个人力量,引水上山确实困难,所以水是我想扩大种植规模的瓶颈。”

  吴建国种的地和养的羊,当初都是以合作社的名义经营的。但其实质更像是农场,因为其他合作农户并没有参与,主要是他在经营管理。“合作社有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还提供技术培训,当时就找了与我关系好的4家人注册了一个。”老吴说。

  中央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老吴觉得如果家庭农场也能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叫农场更合适些。专业合作社虽然相对运作规范,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但是要组织起农户一起干,也有很多纠结和问题。如果家庭农场能区别于种植大户,经过工商注册,有法人身份,获得了规范化家庭农场补助,能享受到很多便利。

  “家庭农场是个新事物,农村都还在摸索中。农民更注重实在利益,哪项政策更有利,就会聚拢过去。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越早明确,越利于引导农民,发挥好政策优势。”晋中市农经办副主任乔密鑫说。

  家庭农场主面临之困

  王永康是灵石县英武乡段家庄村人,从2000年开始在自家的土地里种植核桃,2007年,又花6万元买回10头鹿进行养殖。尝到混合养殖的甜头后,王永康通过租用耕地的方式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目前,他已种植核桃50余亩,养鹿40余头。

  王永康50亩土地大部分都是租自家亲戚和替别人代种的,特别想扩大种植规模,可不少村民怕土地流转后政策有变化,享受不到补贴,所以大部分人宁愿把地荒着也不想流转。

  “对于一般农户来说,流转土地确实是件难事。”英武乡政协主席王永强介绍,乡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补助种粮大户,但还是难以大规模发展,主要问题还是土地的限制。有些村民拿着土地不放,有些村民愿意流转土地但要价偏高,普通农户难以承受。如果能有相关政策,让农户可以踏实地流转土地,家庭农场就可以发展并在数量上壮大。

  除了土地,农业发展最渴望的还是资金。天星农业生态园是天星煤业集团的子公司,灵石县政策规定,开一家煤炭企业,必须相应建一个农业绿色产业对环境进行反哺。在灵石,像天星农业生态园这样的公司也有不少。

  粮相录是天星农业生态园的负责人,他介绍:目前公司已投入4000余万元,发展种植、养殖、观光三大产业。“如今,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来生态园种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正逐步推广公司+农户的承包制,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园发展的积极性。”粮相录信心满满。

  “农老板”王鹏(化名)投资植树造林的资金虽不能与天星相比,但也足以令普通农户咋舌。煤矿关停后,这位灵石县峪口村的曾经的“煤老板”,投资2000多万元,承包1700亩荒山,除了植树造林,还种了些人参、养了几千只鸡。“现在我以种树为主,还打算增加养殖,建个绿色循环生态庄园,但又不懂技术,还不知道该如何扩展产业。”农业技术问题让王鹏感到困惑。

  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晋中乃至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引导“煤老板”们的闲置资金投向家庭农场,解决家庭农场资金之困,还必须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发展壮大需循序渐进

  “家庭农场”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但记者在与省、晋中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一些准家庭农场的农户进行交流后发现,“家庭农场”是一种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全国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要想发展并在数量上壮大,必须循序渐进地理顺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使之真正扎根农村并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家庭农场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在晋中市范围内,既有以公司为主体,大规模承包土地返聘当地农户进行种植的模式,也有以个人为单位,成立合作社,通过租用或流转土地进行种植的情况。从概念上理解,家庭农场应该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就需要工商等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法律法规,为像吴建国一样的家庭农场主“正名”,其他有关部门才能尽快以此制定适合家庭农场发展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配套的优惠政策。

  其次,家庭农场的地谁来种?目前,农村种地的主力大都是老人,经营家庭农场需要中青年劳动力的参与。如何使这些人返乡,除了技术培训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是推广家庭农场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第三,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该谁享受?灵石县林业局局长王振华告诉记者,如果政府未来对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扶持,被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只拿到了区区几百元,那么,补贴后的土地经济效益是否应该由家庭农场主独享。

  除此之外,城里人能否突破农村土地流转的壁垒下乡当“农场主”,会不会因此挤占农民的生存空间?由个人来支撑的农场,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资本下乡后,只做农业效益太低,会不会以农业的名义从事非农产业……记者白续宏通讯员雷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