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一号文件或将打破资本下乡主导模式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上周五,市场关于明年中央一号文件或聚焦农业经营体制的消息,让A股农业板块整体大涨近5%。连日来,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问题下,农村政策将作何调整备受关注。

  随着商业资本密集下乡,“公司+农户”已成为当前各地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之一。不过有学者认为,假如真如市场消息所言,即将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或将改变这一情况。据预测,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坚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也表示,国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但不提倡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种农户土地。

  着力避免土地非农化

  据透露,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相关调研工作于年中即已开始。近期,中央层面的会议密集释放出农业政策变化的信号。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大量进入农村,以土地流转等形式进行农业经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农户”原本是鼓励公司和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但往往公司成了这个模式的主导。“公司强势,农户弱势,这使得双方在利益分配上前者占大头,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也认为,现在资本下乡某种程度上出现与农民争抢收益的情况,这对农民不公平。而且农业龙头企业拿了国家的补贴,但很多企业下乡不是要搞农业生产,而是拿到农民的土地进行非农经营,这不利于农业发展。他表示,政策若要调整,主要是在农业生产领域限制资本,对于土地流转,政策也应该支持土地在农民组织内部流转。

  事实上,针对近年来资本下乡并大规模租种农民土地存在的问题,中央政策精神的基调是不鼓励甚至限制企业租地。韩长赋表示,应避免土地出现过多的非粮化和非农化。“企业应该带动农户发展而不是代替农民生产,应该把种养环节留给农民。”

  基调旨在提高组织化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延续34年之后,个体农户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分散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使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运作无法顺利进行。

  李昌平认为,在发挥家庭机制作用时,应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从保证粮食安全考虑,土地也不应向资本集中,而是由农民组建共同体,实行集约化经营,“既能保证体系内农民的粮食供应,又能向国家提供粮食,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转型,保证粮食安全。”

  目前,各地蓬勃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就是村民共同体模式之一。自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万家,正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在长春陈家店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走上合作化的道路,400多户农民成了合作社股东。村主任文业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合作社还与其他公司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实行浮动制。“如果不实行土地集中的合作社模式,一些公司不会把项目落到这里,另外散户也争取不到这些权利。合作社的优势在于有组织,有对外谈判的能力。”

  近期,政策层面不断释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信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张晓山认为,政策是要在家庭经营体制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家庭经营本身的技术、规模都要发展。“十七届三中会会后就已确立合作社、农业企业、养殖大户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比如通过合作社办公司,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总之要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这与过去集体化、人民公社不同,这是农民自愿加入或退出的组织模式。”

  张晓山认为,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也有约4亿人在农村,这决定中国不可能大量出现像美国、澳大利亚那样占地几千公顷的公司农场,让农民都成了农业工人。中国未来的农业还是以农户经营为主。”

  安邦咨询的一份报告也分析,为农业、农民提供金融、市场、咨询、科技等公共服务,这将是中国政府推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可着力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