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让缺水河北长出高产麦田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4月20日下午,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带队深入河北省藁城市刘家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高产攻关田调研采访科技支撑粮食丰产情况,了解春季农业生产。

  绿油油的小麦就像绿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长势十分喜人。一下车,王志学便快步走进麦田深处,仔细观看起小麦的生长情况,高兴地与在田里忙活的科技人员和农民朋友交谈起来。“今年我们亩产攻关目标是700公斤,比去年还提高了100公斤,立项的时候我们还很担心完不成目标,但从目前麦子的长势来看,问题不大。我们有信心冲上去,今年肯定还是一个丰收年。” 课题组负责人之一、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瑞奇咧着嘴,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

  谈起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科技厅副巡视员李从民,对王志学带队深入农业一线和走进基层采访的记者一行,更是如数家珍。

  河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生态条件上光热资源相对紧张,水资源匮乏。生产上主要是水肥利用效率较低,产量长期徘徊不前。正是农业科技进步让河北的粮食生产有了新的生机。

  2004年,河北省被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12个示范省之一,承担“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12个实施省份之一,承担了“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如今,河北省又承担了“十二五”海河平原(河北)小麦玉米两熟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及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

  2004年以来,围绕课题的研发目标,河北省涉农科技单位近300名科技人员“参战”,在太行山山前平原、黑龙港流域、冀东平原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和12个县(市)广泛布点,协同攻关,采用关键技术创新—区域技术体系集成熟化—示范推广的技术路线,研发出3套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小麦玉米两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小麦玉米单产多次打破河北省高产纪录及区域高产纪录,创造了同一地块小麦玉米两熟亩产1413.2公斤的河北省均衡高产纪录,为河北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在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持续丰产高效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没有围墙的课题组

  小麦玉米两熟的作物种植制度在河北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除张家口、承德以外的9个粮食主产市140多个产粮县(市、区),不同区域间有着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差异性。为此,河北省专门建立了由主管副省长龙庄伟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参加的协调机制,并设立课题联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对课题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重要活动的组织协调。

  课题由省科技厅组织、河北省农业大学主持,河北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石家庄市农科院等20多家单位协作参加。

  共有近300人参与课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达到120多人。课题组专家涉及育种、栽培、植保、肥料、水利、农机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学科交叉、层次明显的研发推广格局,各项目区的基层技术人员和地方干部也是课题的重要力量,同时还吸纳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的知名专家作为顾问组成员。

  课题组在山前平原区、黑龙港流域、冀东平原区这三大产粮区选取藁城、深州、玉田等12个县(市)作为示范县,各示范县实行专家负责制,进行分级考核,动态管理。将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机制引入课题管理中,使示范县与技术专家实现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的结合,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激发和调动示范县和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为加强课题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强新成果、新技术的示范带动,在辛集市马庄建立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辛集试验站”,在藁城市建立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藁城试验站”。试验站配备有实验室、培训室及科研必备的仪器设备,用于进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和新成果技术示范。来自课题的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在试验站蹲点进行研究,9个共性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试验站开展,20名硕士研究生在试验站进行研究工作,每年接待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200多人。

  没有围墙的课题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

  由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历经20年,培育成功的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节水与高产的高度结合,被业内专家赞誉“为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一道屏障”。

  增产、节水、增效的结合

  就自然环境而言,河北的小麦和玉米粮食生产不及毗邻的山东和河南,且河北省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课题总主持人之一、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雁鸣说,通过技术攻关与集成提高全省小麦玉米两熟作物产量、节约用水、增加综合效益是课题成败的关键。

  为此,课题组坚持“高产与节水并重,夏秋粮均衡增产”的指导思想,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地区及冀东平原三个生态类型区建立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为了解决关键技术节点,总课题下分设了多个子课题进行攻关。相继开展了“小麦、玉米高效节水综合技术研究”、“小麦、玉米高产群体质量调控技术”、“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养分平衡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攻关。

  针对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生产条件下存在的秸秆粉碎质量差、土壤架空、种肥烧种烧苗、播种质量不高、出苗差、幼苗生长不整齐等问题,他们研制出无碰撞投种的排种器、落种均匀器、伸缩转针吸咀式精密分种器、具有碎土功能的波浪形镇压轮等关键部件和秸秆全粉碎玉米免耕播种机、双层施肥旋耕播种机、小麦精密播种机、气吸式小麦新型播种机,获得专利12项。{Npage}

  课题组针对山前平原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日渐匮乏的特点,以节水省肥技术为核心,通过优质抗旱高产品种选用、两茬秸秆还田、两季水肥合理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常规技术配套,形成“山前平原区节水型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技术体系”;针对黑龙港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瘠薄、产量较低等问题,以“减次保灌”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核心,通过节水丰产品种选用、两茬秸秆还田培育地力、高效施肥、缩距增行密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常规技术配套,形成“黑龙港地区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技术体系”;针对冀东平原区小麦、玉米上下两茬复种积温不足、全年降水相对较多,小麦灌浆期间干热风不明显有利提高粒重等气候特点,以光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核心,通过穗重型小麦与早熟玉米品种合理选用、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促早发早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常规技术配套,形成“冀东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技术体系”。同时,还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据介绍,课题组所设的1万亩核心区,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占全省小麦玉米两熟作物播种面积的近30%,冬小麦、夏玉米单产多次刷新河北省纪录,平均单产高出全省10%—15%。仅“十一五”期间就累计增产粮食660万吨,节水50亿立方米,增加经济效益110亿元。

  “最后一公里”的焊接

  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最终靠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如何实现专家与粮农的无缝对接,打通技术和生产之间“最后一公里”关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成败。

  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掌握各项技术,课题组提出:“飞鸽”加“永久”,实现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的工作思路。他们把省市专家喻为“飞鸽”牌,地方技术人员喻为“永久”牌。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在试验区建专家工作站的方式使“飞鸽”牌专家住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的方式锻炼培养“永久”牌的队伍,从而实现了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课题组全体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面对面指导农户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手把手讲授农业科学技术,随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开展信息、物资、作业等各项服务,真正体现了课题“寓粮于农民”的实施理念。

  在培训内容上,以传播小麦、玉米高产、优质、节水栽培技术,以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为目的,扩大技术宣传和技术传播,提高技术覆盖率。

  在培训层次上,技术培训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3个层次进行。首先由省专家或课题组专家对项目区县(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由县(市)技术人员对示范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核心区和示范区农业技术人员及核心区骨干村民的培训由省专家或项目组专家直接负责,示范区农民的培训主要由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辐射区的技术培训也分两个层次进行,即首先由省专家分片对辐射区县(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再由有关县(市)农业技术人员对辐射区农民进行培训。层次分明的技术培训,在保证了技术的迅速传播和辐射的同时,又保证了核心技术的培训与传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一般采用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的方式,并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对示范区农民的培训主要采取农民业校和“技术快递直通车”的方式,重点突出技术的生产应用;结合示范区农民技术培训,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使农民“看了就懂、学了就会、照着能做”。对辐射区农民的技术培训除了农民业校等形式外,主要通过专题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录像光盘、技术材料等方式进行。

  课题组还创新技术传播途径,首创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技术快递直通车”活动,配备专用宣传车,配合农时,组织不同专业的专家到乡村、田间、地头,向农民直接传播当时的实用技术,并发放与农时配套的技术宣传材料。课题专门建立了“河北省粮食丰产科技信息网”,开设了小麦和玉米栽培技术、良种介绍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专栏,快捷、有效地指导了全省的小麦玉米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课题组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25期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155.6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600万份,制作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玉米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科技光盘1000多张,打通了技术和生产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实效提供了有效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刘廉君 吴红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