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农业大省河南:种粮成本高收益太低

2012年04月10日 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报道:在农业大省河南,分散耕种的土地正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加速集中。根据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98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0.6%。“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也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之一,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不过在土地加速集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隐忧也已引起专家重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的主任许为钢即在两会上呼吁,在大规模土地流转过程中,伴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的现象,应引起国家重视。

  新“地主”

  较早对整村土地进行流转承包的河南省博爱县南庄村村民孙永利,在当地可是个大名人,不仅经常接受媒体采访,还曾代表河南省出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其主导创建的中原种植合作社时,其正在开着他的推土机平整土地,准备利用新整理出来的50亩荒地再增加些绿化树苗。起因是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求购5000棵5公分青柳,挂了一个星期都没找到货源。“看来最近青柳是脱销了。”孙永利判断。

  扩大规模的另一个原因是,旁边的南水北调焦作段工程即将完工,“离我那苗圃不远,咱是近水楼台。”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这项中国最大的调水工程将在沿线设置绿化防护带。

  今年41岁的孙永利和大多数同龄的农村孩子一样,跳出农门曾是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1987年毕业后,他曾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后来便开始自己下海做生意,跑运输、搞摩托车修配、销售摩托车,并在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却是自己当老板,不用再与土地打交道。

  2008年,在听村里的几个伙伴抱怨说购买的大型农机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率时,他决定牵头成立金城农机合作社,把村里的农业机械整合起来,统一管理,提高效率。第二年,又和其他几个股东一起成立了中原种植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全村近80%的耕地流转了过来,共计1160亩土。

  在经过多年辗转后,孙永利又从城里回到老家成了近千亩土地的“新地主”。在河南省的土地流转中,像他一样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地主”已达数万人。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流转的农村土地中,规模经营面积在千亩以上的达到了2600多户、500~1000亩的2900户,100~500亩的1.5万户,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以下的有近5万户。

  许为钢认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将粮食自给,作为基本国策。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土地产能的有效措施。

  据其介绍,河南为中国的粮食丰收作出了贡献,2011年河南实现粮食总产量1108亿斤,连续8年增产,小麦总产量624.6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占全国总产量的28%。而在国务院制定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依然将担负重任。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生态环境的建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耕地的面积肯定要缩小。在这一背景下要实现粮食总产量继续上升,首先要有地,把现有的耕地弄好;其次是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

  实现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孙永利,在2010年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资金150万元,自己配套60万元,对流转过来的土地统一平整、规划,修路、打井,并建设节水型灌溉设施,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同时,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新型农机深松机及免耕机,对1000多亩小麦全部进行深松和免耕播种,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Npage}

  成本之忧

  1160亩地,每亩800元,一年仅土地租金为92.8万元。2011年在土地出租户的要求下,每亩地的租金又涨了200元,达到每亩地一年1000元。加上人工开支、农资投入,流转后的土地如果依然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基本没有盈利空间,甚至还有可能亏损。

  根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的小麦生产成本进行的调查,从比较效益来看,目前种植粮食的收益仍然较低,亩均小麦生产收益262.3元。按一年两季计算,加上秋季的收入,经营一年的收益可能刚够支付土地租金。

  种什么?这是孙永利将土地流转过来后,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否则不仅白忙活,甚至还要倒贴钱。

  在当地农业局的指导下,孙永利选择了姜、山药作为尝试,其中山药50亩,生姜25亩。第一年的实验获得成功,山药卖了100多万元,生姜卖了70多万元,是种植传统小麦、玉米收益的11倍之多。

  第二年,孙永利扩大种植规模,山药种植增加到100亩,姜100亩、洋葱100亩、怀地黄50亩、小麦和玉米800亩。

  土地流转后,种植结构的变化,引起了许为钢的注意。他曾对河南的土地流转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农村流转后的土地很少用来粮食生产,多用来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如绿化园艺、养殖业、蔬菜种植等。

  许为钢认为,从一家一户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是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在其看来,目前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主要是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挂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多表现为长期租赁的性质,因此,被流转土地的实际使用者,一方面得不到国家所发放的种粮补贴;另一方面,还要向土地的出租者支付租金和一定红利,使土地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也就很难将流转土地用于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

  在许为钢看来,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土地流转过程当中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能因为农民离开了土地,造成土地流转中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受损失;二是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土地的流转成本肯定就要上升。

  怎么样既能保证农民的利益,又能保证土地流转的规模,同时土地流转的成本不要太高,许为钢曾在两会上建议“国家应对流转耕地发展粮食规模生产的农户给予奖励”。但具体定多少,目前还需要研究。

  孙永利曾到省里参加过农业交流工作会,省里的意思是既要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还要保证粮食安全,但没有硬性规定。孙永利说,他根据自己对省里精神的理解,准备合作社每年要有70%的土地用来种植常规的小麦、玉米。

  不过这一响应省里精神的举措,并不会对他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产生任何影响。他们目前所种植的高附加值经济类作物,不能重复种植,需要三年轮种一次,他正好利用轮种的间歇期来种植小麦、玉米。

  许为钢认为,河南可以利用中央赋予中原经济区搞三化协调发展的机遇,就处理好土地流转,农民、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先行先试。{Npage}

  职业农民

  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博爱县南庄村村民孙仁钦,又回到了合作社上班。已经65岁的他在合作社里算是种植工,年薪1万元。负责驾驶拖拉机、收购机的机械工一年可以拿到2万。

  据孙永利介绍,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实行工厂化管理,总管相当于“总经理”,队长相当于“车间主任”,分管大田、山药、生姜、蔬菜4个“车间”。总经理和队长负责管理前端的生产环节,销售由设在县城的销售公司负责。

  孙仁钦和老伴共有2.4亩地,按照今年新的承包价格,每年可以从合作社领取承包费2400元,或者从合作社领取2400斤小麦。加上他和老伴到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两人每年大约可以挣1.6万元。相较以往自己耕种,加入合作社后,每年多收入1.2万。多出来的收入,基本是两人在合作社干活领取的工资。

  像孙仁钦一样将土地流转后,又到合作社上班的南庄村村民有30多人,对于这个近1000人的村子而言,这个比例有点低。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愿意再守在土地上。孙仁钦的儿子在外做木工,一天能挣200元。

  为了满足生产,合作社又从邻村找了50多人。80多名工人基本是清一色的老人:男工60岁以上,女工50岁以上。

  在目前河南的农业生产中,老人种田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刘云认为,现在的粮食安全建立在老人和妇女种粮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很不牢固。

  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河南考察春季农业生产时,即遇到了来自基层工作人员的疑问,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后,将来这个地谁来种,怎么种好?

  温家宝回应说,你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不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首先是要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也被重点提及,“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制定的《河南省农业科技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到2020年,计划培训250万职业农民,以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刘云认为,要培育出具有活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改变目前农户普遍兼业为主的局面。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终结农民工制度,促进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农业规模,打造农业专业大户;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让农业大户通过经营农业也能得到平均利润,形成具有活力的农业微观主体。

来源:经济观察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