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现代农业是解决“谁来种田”的必由之路

2011年12月20日 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今天的中国,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粮食连续八年增长,农民连续八年增收。成为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农村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农业基础建设最快的时期,干群关系最和谐的时期。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弱化,于是产生了一个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是——“明天谁来种田”?

  对这个问题交出满意的答卷,是事关解决农业现代化的深层次问题的全局性大事,也是事关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省三农问题研究会经过调查与研讨,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以求对实际工作产生一点参考价值。

  大批农民走出农田出现了新情况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教授冯中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了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粮食连续八年增长,农民连续八年大幅增收。成为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农村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农业基础建设最快的时期,干群关系最和谐的时期。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城乡客观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弱化,给农业农村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新的难度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相对而言农业现代化滞后,农业机械化率只有50%,广大山区、半山区仍然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只有5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田水利老化,抗灾能力弱,大批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后,留在农村的只有“389961”部队,给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增添新的难度。

  二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粮食来弥补粮食需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坚守自己的粮食底线,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八年增产,去年达到了10930亿斤的历史最高点,今年又创新纪录,实现了供求关系紧平衡。但品种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不平衡,仍然要靠进口才能维持消费需要。粮食需求是钢性增长,而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极其有限,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粮食滑坡,其后果严重。所以,全社会对待粮食生产问题,对待农民不愿种田的问题,都要有危机感,责任感。

  三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除了每天要吃粮食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棉花,油料、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等等。特别是现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已不可分割。农业是工业的第一车间,工业是农业的延伸和保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如果大批农民不愿种田,不愿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给农产品供给带来短缺,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问题。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农业生产力仍处在不发达的水平。要提高农业的科技运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品牌培育能力、减灾抗灾能力、农民组织动员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如果种田人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力不但难以提高还将倒退,农业现代化也无从谈起,还将严重阻碍农村社会全面进步。{Npage}

  明天种田需要新型农民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副会长黄兆林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执证农民。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并授予认定证书,是提高单个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要着重培养以下几类新型农民:培养从一产转向非农就业和已从事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技能型”农民;培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型”农民;培养自主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商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的“创业型”农民;培养具有技术专长、人格魅力和群众威望的“带动型”农民;培养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园区)经营管理者、农村经纪人、农资营销者、乡村旅游经营者等类别的“管理经营型”农民;培养具有农村户籍,有志于农村从业的“储备型”农民;培养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生态管护员、农村管水员、乡村公路养护员、农村健康助理员等“公益服务型”农民。

  二是企业化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将是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带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重要纽带。因此,未来必然需要大批企业化的农民来种田。所谓企业化的农民,就是处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上种养加工销售基础环节,并且能够和处于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上重要位置的各类龙头企业良性互动,善于运用行政、法律和市场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新型农民。

  三是协会式农民。中国国情决定,未来较长时期内,既要通过走土地流转道路发展有形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中“交换联合”,进而形成无形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未来必然需要大批合作式的农民来种田。为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其为社员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对农民加强合作社基本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融入合作社并依靠合作社实现发展的能力。

  农民工应该在城里安居乐业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执行副会长毕志伦

  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不仅不能回到农村,现在在农村的农民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还要逐步转移一部分出来,这就要创造条件,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居乐业。当前,农民工有五个困难:一是身份之困。农民工因户籍制度身份难以变成市民;二是落户之困。农民工因到城市买不起房子难以落户城市;三是就业之困。农民工到城市就业只能进入初级劳务市场,在城市生存相对困难;四是待遇之困。工资、劳保、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不能与市民一视同仁,难以真正成为市民;五是家庭之困。农民工夫妻分居、与孩子分居、与老人分居。留守的老人,思念着进城的儿女,需要精神瞻养;留守的妇女,思念着进城的丈夫,需要夫妻情份;留守的儿童,思念着进城的爸妈,需要亲情关爱。

  解决上述农民工的这些困难,不仅是农民工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伟业,所以,各级政府应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一是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应允许在城市有固定住所、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将户口迁往城市,改变其“农民工”身份。二是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允许农民工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将所得收入在城市购买经济适应房或租住廉租房。三是实行就业“国民待遇”。与市民一视同仁。四是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教育、卫生、社保、文化与市民同等待遇。五是支持家庭团聚。可设置三年过渡期,实行三个保留(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保留)、五个纳入(就业、教育、卫生、社保、住房纳入城市市民平等待遇)。

  回顾中国历史,中国农民在各个时期为国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建设年代,农业支援工业;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改革30多年来,农民工承担了城市最脏最难最苦的工作,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现在他们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年代。因此,让大批农民工彻底走出农田,使他们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由农民变为市民,这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际贡献。{Npage}

  大批农民走出农田是历史的进步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会长邓道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1980年城镇人口只有1.9亿人,城镇化率只有17.9%,到2010年城镇人口已达到6.66亿人,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其中从农田转移出来成为农民工的就有2.4亿人。这些农民工洗脚上岸,洗脑进城,已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业大军。如何看待大批农民离开农田走进城市?这里有个历史观和新的思维方式的问题。

  第一,大批农民工进城,是农村改革的历史成果。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打破了农村一大二公的体制,解放了农民,获得了自主权,活动空间扩大,能够到城里赚钱。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通开,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出现了亦工亦农,亦农亦民(居民)的新形势。打破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农民的收入不单依赖土地,从事它业的收入已成为致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说,农民工进城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

  第二,大批农民工进城,是农业发展的历史必然。从客观规律来看,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农业阶段。以劳力为主,刀耕火种,靠体力吃饭;二是传统农业阶段。以土地为主,自给自足,靠耕地吃饭;三是现代农业阶段。以科技为主,依靠科学种田、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靠技术吃饭。当今社会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由于化肥农药的普及,机械设备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是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

  第三,大批农民工进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历史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应该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推进这一快速发展的是农业的支撑,是农民工贡献的结果。大批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发展,进步变化的动力,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第四,大批农民工进城,改变农民的身份,是历史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吸纳了2.4亿农村劳动力,把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把农民变成了工人,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平台,更可贵的是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所以说,大批农民工进城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历史唯物观看待问题,用新的理念研究问题。虽然,大批农民走出农田务工,也带来不少新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探索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切不可求全责备,盲目指责,更不能走回头路。

  农民不愿种田的根本原因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段安华

  当前农民为什么不愿种田,根本原因还是农村落后于城市,务农不如做工,农村各方面条件比城市差。具体来说,原因有三:

  第一,农民的观念变化是内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思想觉悟、眼界视野、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转变,完全不同于三十多年前的农民。现在40岁以下的农民95%是初中以上的毕业生,他们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有新的追求,盼望新的生活,需要新的活动空间,离土、离乡,进城务工,便成为自然现象。

  第二、农业比较效益低是本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资涨价25倍,而粮食涨价只有5-6倍。欧洲农民生产5000公斤蔬菜和水果可以换回一辆轿车,中国农民生产5万公斤蔬菜或水果还难于换回一辆轿车,也就是说中国农民生产的价值在工业品面前还不及欧洲农民的1/10。现在一个农民种五六亩田的水稻,毛收入也就七、八千元钱,如果除掉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几乎得不到纯利润,而到城里打工,年收入二到三万是稳当的。农业效益低,种田不划算,洗脚上岸奔它业,这是人之常情。{Npage}

  第三、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是基本原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农夫劳作艰辛的千古绝句。凡是读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农业劳动苦,农业劳动累,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累字拆开来,就是一个田字、一个系字,只要系在田里就累。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机的推广,劳动强度虽然有了很大的缓解,但体力劳动没有根本转变。起早贪黑抢季节,插秧割谷挑草头,肩挑背驮晒日头,让年青人望而生畏,想进城就很自然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解决怎样种田的根本途径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贾天增

  解决明天怎样种田,谁来种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村的生活、文化、环境不比城里差。

  从农业内部来讲,就是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具体讲就是要实现“六化”:

  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农民数量减少和经营规模扩大背景下,同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必然选择。经过5-10年的奋斗,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80%,重点是要生产和推广两种机械,一是平原和郊区的大中型机械,一种是山区和丘陵的小型机械。同时要实现装备设施化,特别是水利灌溉化,因为“不怕旱,不怕涝,兴修水利头一条。”

  二是组织企业化。公司制度于16世纪诞生于欧洲,英国、荷兰正是借助这一制度创新,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人类财富的90%是公司创造的,也就是说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我国农业之所以长期比较落后,要害就是没有走上企业化的路子,没有把农业当产业办,农业市场主体太少,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不能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长期处在弱势地位。农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走农业企业化之路。

  三是生产规模化。经济发展,有规模才有高效益;无规模就没有高效益。30年前,小平同志就提出农村改革发展有“两个飞跃”,即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是第一个飞跃。然后为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这是第二个飞跃。现在到了“第二个飞跃”的关键时期。这一“飞跃”是传统农业的转型,是现代农业的跃进,是农业生产力的再次提升。

  四是农业产业化。大量的事实证明,农村凡是发展好的地方都是有新的产业;凡是落后的地方都是没有新的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兴起新的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三年来,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4亿元,同比增长43.5%,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由1:1.08上升到1:1.39,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工程,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要坚定不移地下去。

  五是经营专业化。经营专业化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经营由“一村一品”开始,逐步发展到“一乡一品”和“一县一品”。发展走向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逐步走向分工分业,形成若干个“粮食生产专业化”,“柑桔生产专业化”、“茶叶生产专业化”、“水产生产专业化”等等,进而向专业乡镇、专业县市,并向更大规模的专业区域发展。

  六是服务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等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服务社会化,重点是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美国虽然只有3%的农业劳动力种田,但有17%的人在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因此,推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十分紧迫。{Npage}

  提高组织化程度是种好田的关键

  省三农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宗发

  解决明天谁来种田的问题,必须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田效益,这是根本动力。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上,提高农业效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这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需要宏观把握,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必须改变家家户户分散种田的方式,大力发展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探索新的路径。经过调查,大致有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各类专业大户带动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近几年来,我省各类专业大户成批涌现,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载体,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桥梁,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如我省大冶市的“种粮大王”候安杰从1.8万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8万亩,从农民手中租地每年每亩400元,农民打工另外有收入。

  二是多功能农庄带动型。小型农庄代表了未来农村“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一些地方和农民的青睐。如洪湖市一企业家租地320亩打造了“锦绣梅园”,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当地农户被吸收打工另计收入,效果很好。多功能农业除了传统的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就业收入功能外,还有生态保护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围绕多功能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大有可为。

  三是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实践证明,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面对市场经济竞争和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的最佳选择。例如,我省孝感市孝南区春晖集团以大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组织了三个土地合作社和一个农机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6.6万亩,每亩保底租金360元,打工收入另计,很有生命力。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对于实现农业“双增”目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宜昌市夷陵区稻花香集团实行“订单农业”,打造“三百企业”,即打造百亿企业,建立100万亩玉米基地,带动100万农民致富。去年销售收入已达到80亿元,今年可达到100亿元。同时,应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办企业,引凤筑巢壮产业。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为农村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还有外省的“旺旺”、“亲亲”、“华美”等一大批企业,带动了我省几十万农民致富。

  五是城乡互动型。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城市的生产要素下乡,建立城乡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成互为市场,互为产前产后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与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接二连三”,将一二三产业联为一体,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这种方式使城里人愿意下乡“攀亲”,乡下人能便捷进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大力推广。

  找准突破口扎实起好步

  省委农办主任、三农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刘田喜

  解决明天谁来种田的问题是个历史的进程,是个社会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当前,最现实的办法要从以下三点起步: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序依法进行土地流转,既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安心”城市的问题。只要坚持依法保护承包经营权不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变,无论是山区平区,土地面积多或少的地方,都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二是培育新的农业生产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要适应新的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拿出根本措施。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要创新新的生产经营主体。要沉下去,用实招,下真功夫,扶持,培养新的主体。要千方百计发展农业股份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新的农业市场主体越多,农村经济越活跃,农业企业家和农村“经济人”越多,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越快。

  三加大职业培训,培育职业农民。革命时期,我们党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必须通过“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等,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才能取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为了使教育培训卓有成效,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供企业使用)、宜昌市夷陵区利用县乡党校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以及有的地方实行“村官百日培训”和“农民田间培训”的办法,有的放矢地大规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很好,卓有成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