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评估整理 > 农地规划

浅谈新时期国土规划的特色和重点

2010年10月14日 来源:资源网 作者:白世强

  自1998年国土规划的职能划归国土资源部以来,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准备,积极酝酿适时推动新一轮国土规划。2001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相继选取深圳市、天津市、辽宁省、广东省4个省市作为试点,开展了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或筹备开展国土规划试点的有福建省、重庆市、山东省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省市、城市群或经济区。通过国土规划试点省市的实践和全国国土规划的前期研究,规划的性质、定位、作用等理论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也已经启动,国土规划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与上一轮国土规划相比,新时期国土规划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经济区规划、城市群规划等规划相继出台,且逐渐走向综合性规划,替代了国土规划的部分职能。在此情况下,国土规划的编制如何发挥部门优势,协调相关规划,突出特色和重点,是关系这一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的高层次空间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

  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城镇人口集聚和产业合理布局

  当前,我国空间类规划主要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规划、环保规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由于缺乏更高层次空间规划来统领,这些相关规划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影响了规划的实施和工作的开展。受行政区划分割和行政区域间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镇无序扩张、项目重复建设等现象较多存在,加剧了资源的粗放利用甚至浪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的国土规划,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利用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突出对规划区域内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的客观评价,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国土开发格局、城镇体系、人口和产业发展布局等涉及区域长远发展战略的方案,为相关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突出加强国土生态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国土空间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涝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影响范围广、危害大。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防灾减灾,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建设,大力防治自然灾害。国土规划要把构建安全国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在深入开展基础地质环境与国土开发安全评价、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区域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制定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通过对规划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划分国土生态敏感区的范围、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建设的对策措施,加强生态安全建设。

  三、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促进相对均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布局

  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计委牵头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沿海-沿江(长江)的“T”字形国土开发格局,实践证明,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我国经济组织效率,促进了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发展,但也造成了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进入新世纪,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在省域范围内,同样存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国土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加强国土空间经济分析,科学划分国土综合功能区,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制定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措施,加大对落后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相对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这方面,已开展国土规划省市作出了有益探索,如广东省国土规划提出要构建“一轴、两核、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从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空间来协调空间结构;辽宁省国土规划将“沿海五点一线战略”作为规划重点,提出了“做强沈大带,保育东西两厢”的国土开发空间布局。

  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国依靠资源大量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给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供给带来了极大压力。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日趋下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土地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国土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国土规划,必须将国土综合整治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充分研究国土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划定土地退化综合防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市土地更新改造、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山区综合开发治理、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等整治区域的范围、时序和重点,指导相关规划编制,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制定国土开发利用的指标和准入条件,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的国情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并执行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有关标准,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粗放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土规划应研究制定各类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强度和结构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提出相关要求和措施,构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使国土规划这一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同时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和约束力,通过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六、探索保障国土规划实施的手段,推进国土规划信息化建设

  规划的生命在于落实。国土规划是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的高层次空间规划,规划的实施涉及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目前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国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组织实施好国土规划对于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都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在技术层面,要建设国土规划实时监测评价系统,推进国土规划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技术对国土规划进行动态监管;在政策和行政管理层面,要探索建立健全国土规划实施手段,强化政府组织协调、部门配合和公众参与,采取人口、土地、财政、投资、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促进国土规划的落实;在法律法规层面,要积极推进国土规划的立法工作,明确国土规划的性质、定位、违反国土规划的惩处办法,依法保障规划的实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