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一早,定陶区半堤镇刘平坊村,记者刚到刘殿引家时,他已经吃过早饭准备去上班了。“工作时间自由,趁着天不热早干完早休息。”刘殿引告诉记者。
“不像以前种地农忙的时候,天气越坏越得抢着干,不然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子儿。”刘殿引现在的工作是为道路两旁的绿植做绿化养护,回忆起以前种田时“看天吃饭”的风风雨雨,他唏嘘不已。
现在,刘殿引两口子每年的收入足有5万多元。“我给你算算。家里一共10亩多地,每年的租金1万多元。我的工资每年也得两三万元,加上老伴在种植基地做农活的1万多元工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还轻松不少。”刘殿引站在新买的电动三轮车前,谈起如今的新生活兴高采烈。
聊着聊着,刘殿引的脸颊忽然爬上一抹羞红,双手开始不住摩挲车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唉,七年前刘书记说要整村土地流转时,我带头反对。”此时,空气中已经裹挟些许炎热,刘殿引赶忙和记者道别,骑上三轮车赶去工作地。
整村土地流转,难就难在群众观念的转变。在刘平坊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刘君营告诉记者:“这件事说起来也不怪刘殿引。”当时,作为68岁高龄的“老庄稼汉”,刘殿引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这10余亩地可以说是他的命根子。他曾对刘君营说:“不让我种地,那我吃啥、喝啥?”
和刘殿引抱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2018年,刘平坊村推行整村土地流转时,三分之一的村民不同意。
那段时间堪称“政策宣讲攻坚战”,镇、村两级干部带着计算器挨家挨户算账:每亩地每年流转金1200元,相当于种两季粮食的净收益,还能在种植基地打工领工资。刘君营还对刘殿引承诺:一定会给他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账算清了,理讲明了,群众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2018年底,刘平坊村3000余亩耕地全部流转,许多一辈子都没上过班的村民,也变身成为“上班族”。“目前,除了种植基地,村里还有3个致富车间,村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刘君营说,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钱包鼓了不少,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与城市接轨。
行走在刘平坊村田间,成方连片的大田郁郁葱葱,不远处8000平方米的冷库已初具雏形。这个冷库由半堤镇投资建设,用于深圳成武金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蔬菜的仓储、清洗、包装等。该企业是刘平坊村耕地的承租方之一,建设了1300余亩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将当地有机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土地流转后,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以前,村里的道路狭窄泥泞,下雨天出行极为不便。”刘君营说。现在,宽阔平坦的硬化路面通到了家门口,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同时,还建起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丰富了村民的闲余生活。
干净齐整的屋舍,致富车间的繁忙,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整村土地流转7年来,刘平坊村人的生活节奏与思维方式正悄然改变。这里的变化,不只是刘殿引一家人的收入翻番,更在于整个村庄焕发的新气象。在这里,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存依赖,而是成为打开幸福生活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