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近日刊文,关注中国乡村日益升温的研学游。文章指出,这类将学习与休闲融为一体的旅行方式,凸显针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教育体验方式正发生转变。教育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理念引发乡村振兴新热潮,以研学形式出现的乡村游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驱动力之一。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6年这一数据将达2422亿元。
文章指出,如今,中国90%以上的行政村已覆盖5G网络。截至2024年10月,中国累计建设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这些发展使得游客更易前往偏远地区,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研学游的吸引力。随着中国乡村持续发展,教育旅游将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保护的有力工具。教育、自然和当地文化的融合,正在塑造中国乡村游的未来。
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景区,两名小学生参加暑期美术写生研学活动。边麻沟村曾是该县贫困村。2015年,当地启动实施“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打造乡村花海,发展森林生态乡村旅游,走出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新路子。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近年来,研学活动从城市转向乡村,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提供了城市无法复刻的、充满生命力的另一种“活态”学习场景。乡村本身就是一座宏大的露天教室,它将抽象的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之中。在这里,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看展览、听讲解,而是亲身参与农耕生产、自然探索和乡土生活,通过多感官的互动体验,深刻理解生态循环、劳动价值与文化传承。这种根植于土地的真实体验,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释放天性、磨砺意志的成长空间,更通过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乡贤故事等文化,建立起青少年与“乡土中国”深厚的情感联结。可以说,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疗愈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文化寻根的重要目的地。
这一趋势反映了当下中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双减”政策指引下,教育界正积极打破“唯分数论”,而乡村研学恰好为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教育提供了最佳实践场景,尤其在劳动教育和美育方面优势显著。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根本变化:从过去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究和项目式学习。在乡村这个开放环境中,学生需要自主发现问题、团队协作、动手解决,这正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路径。同时,研学过程中的集体生活与社会互动,有助于打破城市生活中日益“原子化”的个体状态,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学热深刻改变了乡村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和商业模式。与以观光休闲为主、客流高度集中于周末和节假日的传统乡村旅游不同,研学旅游以教育为核心驱动力,客群主要是学校和机构团体,其出游时间恰好填补了乡村旅游在工作日的市场空白,极大提升了在地设施与人力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研学旅游将乡村的核心产品从同质化的“吃住游”,升级为体系化的课程体验。这种基于在地独有资源开发的课程体系,附加值高、黏性强、不易被模仿,能帮助乡村构筑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研学热正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传统乡村旅游往往停留在“旅游+”层面,产业联动较浅;而研学旅游则催生了“教育+旅游+农业+文化”的深度跨界融合,不仅盘活了土地和景观,更激活了“人”和“文”的资源。当地村民可以成为劳动导师,非遗传承人可以开设手工作坊,农产品也因被赋予教育故事而提升了价值。这有利于将产业链从单一的旅游服务,延伸至知识付费、文化体验、创意农业等多个领域,带动更多元的业态发展和更广泛的社区共富。其发展目标也超越了短期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培养人才、塑造品牌,最终激发乡村内生的、长远的发展动力。
要让研学活动真正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就必须摆脱“有什么就展示什么”的浅层资源陈列,走向活化创新——这意味着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深度的主题化和课程化转译。例如,不能只说这里有山有水,而是要将其开发成一门关于生物多样性或水系保护的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采摘,而是要围绕一种特色作物,设计从春耕到秋收、从加工到品牌的全链条项目式学习;更要将静态的非遗技艺、古建民居背后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和演绎的互动剧本。简而言之,要从“卖资源”转向“卖知识”“卖体验”。
现在,越来越多海外青少年来华开展乡村研学,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真实中国”的独特窗口。当海外青少年走进田间地头,与中国农民共同生活劳动,任何来自外部的刻板印象都将被鲜活的个体故事和真实的乡村面貌所消解。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双向奔赴的文化深度对话,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心中埋下理解与友谊的种子,是高效的“民间外交”。每一个成功的海外研学基地,都将成为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不仅能提升中国乡村在全球文旅版图中的“软实力”,更可能为乡村振兴带来国际公益、文化合作等宝贵资源。
面对这一新趋势,乡村需要系统性地做好准备,以更开放和专业的姿态迎接全球青年一代。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守住安全和卫生的底线,清晰的中英双语标识、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设施和便捷的国际支付渠道应成为标配。在服务供给上,要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多语种能力的在地导师和服务人员,并能根据海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提供定制化的课程与餐饮服务。更核心的挑战在于文化的“转译化”表达:不能只是单向地“输出”文化符号,而应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用对方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和互动方式来呈现乡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解释节气时,可以把节气与全球共通的气候变化议题相结合。要鼓励本地村民用自己质朴真诚的语言讲述乡村故事,这种源于土地的真实声音,是能够深刻打动人心的中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