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同“锅”竞技,蒸出22个“全国好味稻”

2025年05月14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与会人员品尝此次活动推介的优质稻米

  淘米、蒸煮、焖饭、品尝……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楼外,来自全国的114个水稻主产省优质稻米品种同“锅”竞技,活动现场饭香四溢,引得与会专家、业内同仁纷纷驻足,品评交流。

  5月10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浙江杭州举办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推进会。活动从全国推选的114个优秀品种中优中选优,最终向社会推介发布22个“全国好味稻”品种,包含粳稻品种10个和籼稻品种12个。

  近年来,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工作带动下,各省在优质稻品种选育推广、品牌化建设方面不断积极探索,成效显著。活动中,各省种业管理部门就优质稻品种选育推广、品牌化建设方面分享成果,交流经验。

  育种从高产向好吃味香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稻米是我国重要口粮之一。近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水稻育种技术,瞄准高产再高产,使水稻亩产大幅提升,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已经由吃饱向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优质品种选育成为育种家的攻关新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万建民介绍,2005年开始,我国人均稻谷占有量超过消费量,稻米逐步盈余,近五年库存消费比最高达85%,远超国际公认线。而我国稻米总体优质化率偏低,难以充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万建民介绍,稻米品质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功能性品质等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是最重要的稻米品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为加快推动我国水稻种业“从品种到品质、到品味、到品牌”转变,加快实现稻米产业优质化、品牌化发展,2018年,农业农村部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活动产生的市场导向性强、示范带动力大,有效推动了优质稻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实现水稻优质优价,引领了我国水稻优质化发展方向。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谢焱介绍,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是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打造的开放式行业展示平台,是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部署安排,推进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向深向实的重要举措。在全国优质稻鉴评活动的持续带动下,各地纷纷组织开展优质稻品种推介活动,带动了优质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我国稻米食味品质正在不断改善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育种科学家筛选创制了优质食味、抗病抗虫、肥料高效利用、适宜加工等一批优异种质,培育了“华浙优210”“宁香粳9号”“玮两优8612”等一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24年,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中,优质稻品种占比分别达56.3%和55.1%,比“十三五”末期分别提高了10和14.3个百分点。

  据不完全统计,“南粳9108”“野香优莉丝”“美香占2号”“玉针香”“吉粳816”等历届推介品种2019年推广近2000万亩,2023年增加至5200多万亩,是4年前的2倍多。

  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工作带动下,产业链各方主体合力推动了水稻生产的优质优价。如湖北江陵对优质食味稻加价10%至15%收购,“南粳9108”在江苏泰州收购价比当地普通稻提高0.2~0.4元每公斤。福建利用“中浙优8号”“泰丰优208”等优质食味稻品种,成功打造了“浦城大米”等高档优质米品牌;“沪软1212”已被上海多家稻米品牌选作优质食味稻开发专用品种,大米售价每公斤8~30元……通过优质品种带动,各地纷纷打造优质米品牌,带动了从品种到产品及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各省频频出招

  以“种”促“产”提升品牌竞争力

  如何推动品种选育优质化,以品种带动整体产业的提升?会上,各省代表就有关方面介绍了好经验、好做法。

  广东是传统的优质稻米产区,在优质稻产业发展过程中,广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促进了产业链各方资源整合。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与种业推广部部长罗学梅介绍。2018年,广东省整合育种、种植、收储和流通等全产业链相关要素和资源,成立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全力打造“广东丝苗米”这一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联盟联合广东省种子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南方高端优质稻品种展示会等一系列推介活动,大力实施广东丝苗米全产业链标准,使“广东丝苗米”品牌深入人心。

  近年来,“南粳9108”“南粳46”“宁香粳9号”“扬香玉200”等为代表的优质水稻品种,擦亮了江苏优质粳稻的名牌。逐渐打响的“苏米”品牌,成为了江苏省政府发展优良食味水稻1800万亩的重要支撑,有效提升了江苏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优质稻选育单位通过与各级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种子生产企业、大米协会、种植大户、大米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围绕优质稻米的‘三品一标’(即好品种、好品质、好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目标,全流程精准控制稻米生产各环节。”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站长马爱京介绍,2024年,这4个品种在江苏的推广面积超过800万亩,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23.8%,其中“南粳9108”连续9年成为江苏省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

  东北平原北纬40度到45度线的黑土地,是出产优质粳稻的最佳产业带,也是我国主要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品种审定标准不断引导着当地优质稻产业的发展。

  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杨洪明介绍,2017年,吉林省调整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在高产抗逆的前提下突出品质指标,规定未达到食用品质优三级及以上的品种不予审定。2015年率先开设水稻优良食味组试验,加快筛选符合稻米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2024年,吉林省审定达到农业农村部标准一级优质米的水稻品种占比达到37.7%,带动吉林大米的整体品质提升。”

  浙江则通过健全展示示范体系为路径,加快优质稻品种推广应用。健全省、市、县三级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每年安排省级资金约2000万元,组织50余个水稻主产县(市)开展水稻品种展示示范,根据各地展示示范结果、消费习惯和气候特点,每年筛选发布一批优质稻主导品种。2024年,全省晚稻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其中优质稻米品种面积约占83.5%。

  品种权保护制度愈加健全

  为育种家消除后顾之忧

  攻关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2020年12月,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率先启动实施EDV(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试点。“协议明确了材料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等方面具体内容,为联合体36家成员单位顺利开展联合攻关工作,实现共享、共赢、共同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育种攻关联合组成员表示,目前全部的36家成员单位已经完成协议签署。

  近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进一步提高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条例的修订,为种业领域实施EDV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什么是EDV制度?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制度的核心,就是在原始品种权人和派生品种权人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分配机制,以此来保护原始品种权人的权益,防止育种者在育种创新上过度“搭便车”。

  截至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总量已达到9万件。为激励原始创新,实施EDV制度将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打破“谁搞原始创新,谁就是冤大头”的怪圈。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与科学家开展合作。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分类分步发布EDV目录,制订判定指南,明确表型、分子鉴定机构条件,组建涵盖育种、检测、法律、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库,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首当其冲的当家品种。但目前市场上品种数量多类型多,“酒香也怕巷子深”。

  谢焱表示,各省各有关方面要加大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发布推介优良品种,让好品种尽快找到“好娘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种企粮企对接,在种源提供、标准种植、收储加工、品牌营销上持续发力,开发好产品、打造好品牌、收获好效益。育种单位要持续攻关突破,建立健全攻关平台共享机制,鼓励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做专做精做强优质稻种业。在水稻种业领域率先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种源完全自主可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