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河南省舞阳县:五位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

2023年09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核心基础工程。9月19日,走进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酒业集团原料种植基地玉米大田,一排由十组自走式喷灌管架相连而成的大型平移式喷灌机设备映入眼帘,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田间,极为壮观。

  “这块大田总面积1050亩,通过手机远程操作,3天时间就能实现一次覆盖灌溉,而且化肥、农药等一并施加,极大的减少了成本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舞阳县贾湖农业有限公司大田负责人肖米仓介绍说。根据测算,使用平移式喷灌机设备后,亩均成本减少50元,亩均产量增加100公斤以上。

  “按照‘稳产量、提质量、增效益’的思路,我们加快推进总投资5.3亿元、12.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一期项目,统筹推进原有6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再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和竞争力。”舞阳县委书记王彦民介绍说。

  今年以来,漯河舞阳县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和“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舞阳县创新投融机制,在投资模式上,探索推行“政府授权+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的ABO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与河南建投合作,组建项目实施主体——舞阳九韵建投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投融有保障、群众有收益、公司有利润”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高标准农田项目“重建、轻管、零运营”的问题;在融资模式上,项目实施主体按照“自筹资金+项目融资+奖补资金+运营收益”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既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还通过后期的土地指标平衡创收、奖补资金和运营收益,回收建设成本。

  目前,总投资5.41亿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一期项目,公司自筹资金1.31亿元,占比24.17%;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4.1亿元,占比75.83%。项目建成后,可获得约1.88亿元的先建后补政策性资金,3969万元新增耕地收益,3亿元粮食产能提升收益,以及约3.56亿元的后期预计运营收益,预期实现静态收益3.42亿元。

  “为破解以往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零运营’的难题,在项目谋划初期,我们就着手研究项目长期运行的底层逻辑。”舞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蓬莱介绍说。按照“确定所有权、灵活使用权”的原则,该县坚持“提前流转或托管”“提前确定运营主体和运营方式”“提前把控灌溉设备质量”的工作方法,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为解决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大户、散户、企业、村集体及乡镇等利益关系平衡问题,舞阳县因村因地制宜,实施村集体流转+企业托管模式,由村集体负责流转土地,企业提供托管服务,约定村民和村集体保底收益,明确村民、村集体和企业二次分红收益;实施大户合作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大户流转经营的基础上,和大户签订农事社会化有偿服务协议,约定大户保底收益和双方二次分红收益;实施散户直接托管模式,由农民直接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或托管服务协议,保障农民的保底收益,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在运营管理上,舞阳县探索实施“公司统管、专业运营、多方监管”的管护方式,由舞阳九韵建投公司为主体公司,统筹项目区内设施的管护维修工作;河南建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委托方,为种植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售”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县乡村三级联动,负责监督、检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设施运行管护工作和责任的落实情况,有效提高了水、田、路、林、沟等农业设施管护水平,确保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