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投稿集萃 > 县市动态

“三项整治”挖出耕地9250亩

2010年04月07日 来源:资源网 作者:范燕 赵正阳

  近年来,修武县坚持开源和节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大力开展整治“空心村”、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为内容的“三项整治”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强化措施等方法,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该县通过“三项整治”共整治土地11730亩,挖出耕地9250亩,实现了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积极探索“空心村”治理新模式,稳步推进“三项整治”进程

  “空心村”治理是“三项整治”的部分,也是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三项整治”的有效载体,为此,该县结合实际,采取“合并+搬迁+填实”的整治模式积极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即:一是村庄合并型。该县将北部山区散落的自然小村向大村集中进行合并,按统一标准集中连片进行建设,从严控制数量和用地标准,增加人均耕地,改善居住环境。去年,该县将西村乡、岸上乡共有42个自然村合并到12个行政村中,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新建房屋800多间近3万平方米,安置农村闲散274户972人,仅此一项就整理土地600余亩;二是整体搬迁型。即将原来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的村庄,整体搬迁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对先搬迁户,除了优先选择新宅基地外,还可优先承包土地,以此提高农民拆旧房复垦耕地的积极性;对五保户和特困户,由集体出资建房或给予一定的建房补贴。如:周庄乡五里堡村北的涝河北沿农民居住点,年年汛期都要遭受洪涝侵袭,通过整体搬迁,不仅村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通过整治原旧村址,整理出了130余亩高标准耕地;三是填实“空心村”型。对不具备归并条件、但可以填实的“空心村”,该县政府严格按照省、市的有关规定限定每户的住宅面积,在村庄内实施住宅规划,一户一宅,加强闲置农宅的拆迁、回收、流转、整合,对拆迁的老宅基经重新规划后可作为新的预留宅基地,审批给需要建房的农户。对于质量较好不影响规划的可由村收回调剂安排利用。为此,该县将经济条件好,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组作为填实“空心村”试点,筛选了郇封镇、城关镇、高村乡、周庄乡等4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作为填实“空心村”的领头羊,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进而实现整体推进。目前该县通过合并、搬迁、填实“空心村”共60个,节约耕地1136.55亩。

  二、创新性开展“粘土砖瓦窑”整治力度,扎实推进“三项整治”深入开展。

  在粘土砖瓦窑场的土地复垦的实施过程中,该县采取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动农村集体或个人积极参与砖瓦窑废弃地整治工作,对于易整理地块,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加以复垦整理,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耕种;对于难整理地块则由县财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整治,并确定具体人员负责,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定奖罚,严格验收标准,整治好的地块及时交付当地群众承包耕种,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在粘土砖瓦窑整治工作中,2004-2005年,复垦砖瓦窑废弃地18座,新增耕地1398.9亩。2006年,该县又结合全省“禁实”工作的通知精神,严格按照市政府提出“两年的工作一年干、两年的任务一年完”的关闭拆除粘土砖瓦窑厂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分3批对全县正在生产的26座粘土砖瓦窑厂进行了关闭拆除。为尽快平整复耕土地,制定关闭保证金制度,要求各窑厂业主与取土所在村村委会签订复耕协议书,每座砖瓦窑缴纳5-10万元的复耕保证金,由村委会进行监督,对其所占土地进行复耕,复耕后的土地必利于灌溉、耕作,在确保第一季庄稼长势良好的前提下,退还保证金。否则,不予退还;此次关闭砖瓦窑厂工作,共关闭粘土砖瓦窑厂26座,拆除窑体22座,爆破废弃砖瓦烟囱61个,复耕土地2010亩。

  三、针对性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工作,有效推进“三项整治”全面开展

  该县把位于北部山区的西村乡煤矿塌陷区治理和方庄镇、西村乡两个山区乡镇的小煤窑、小灰窑以及南部平原的高村乡辖区的洗砂场、废胶厂等工矿废弃地作为治理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效果显著。例如该县西村乡东交口新村东已破产煤矿造成塌陷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损坏耕地580亩,荒芜山地360亩,2005年10月,该县申报了西村乡东交口新村东煤矿塌陷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争取省投资金260万元。目前已全部整治到位。届时将达到预期的治理目的;对已关闭的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21家小煤矿其中的3家和其他20多家洗砂场、废胶厂等工矿废弃地进行整治,整治规模达到1463.55亩,新增耕地1417.35亩。

  截至目前,该县已整治“空心村”60个,砖瓦窑71座,工矿废弃地52处,整治土地11730亩,新增耕地9250亩。有效地服务了国家、省、市重点企业如中州铝厂、方庄煤矿、中轴集团、矿山集团等的项目用地需求,并连续十二年实现了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同时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