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改革力量激活乡土大地

2022年09月28日 来源:农民日报

  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浪花一朵,如白驹过隙;然而十年改革激发的力量,却足以穿越时空、影响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中国90%以上国土面积和5亿多人口的农村改革,如一江春潮奔涌而来,冲破发展堵点卡点,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向着复兴和振兴的彼岸澎湃而去。

  这十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理顺了,农业生产有了强劲动能。

  这十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民的财产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集体“家底”的账清楚了,产权放活了,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十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更多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快车,我们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这十年,城乡关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一幅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画卷正在迤逦铺开。

  一子落,满盘活。十年农村改革,不仅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蓄力:这十年农村改革有什么新特点? 

  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并就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等关键领域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已吹响,一场立破并举、统筹推进的改革拉开了大幕。

  这是全面部署、整体推动的十年。40年前的农村改革,是在局部取得率先突破后,再由中央总结、提炼、规范、推广相关经验,拓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而这十年的农村改革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鲜明的全局视野和整体目标,不仅瞄准具体的改革任务,更发力完善三农政策的“四梁八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部署、统筹协调,并且有一系列配套衔接的政策。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改革综合效应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这是勇涉险滩、再破藩篱的十年。40多年来,农村改革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尤其近十年,更是驶入了激流涌动、暗礁密布的“深水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更加多元的任务目标。这种情况下,唯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拿出动真碰硬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确保农村改革顺利推进。十年来,农村改革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村宜居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目标任务,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拿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硬招实招,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风貌焕然一新。

  这是巩固成果、接续振兴的十年。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历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可见,这十年改革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为亿万农民的小康梦、振兴梦服务。这也决定了这十年的农村改革,是在过去改革基本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消除绝对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的回应和破题。十年来,农村改革聚焦巩固成果和接续振兴的时代课题,全面深化、扩面提速,在事关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致富的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中国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发力:十年改革给三农发展带来了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稳中向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农村改革为之注入的活力。聚焦三农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农村改革不畏艰险、砥砺前行,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保障。

  十年改革,让农业生产更加优质高效。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欧美发达国家大农场、大公司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国情,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与此同时,农村“空心化”、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疑问。

  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

  适度规模经营,务必要把握好“度”,规模太小,生产效率和收益上不去;规模太大,又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十年来,我们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力破解了耕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确保粮食安全关系到14亿中国人能否到点开饭、不饿肚子。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将重农抓粮的责任和热情传导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关键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管用实用的重农抓粮机制——既要“辅之以利”,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又要“辅之以义”,不断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

  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不断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产粮大县奖励力度明显加大,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两个积极性”不断增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实施,“米袋子”“菜篮子”不仅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部门联动、上下配合、合力推进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加速形成。抓粮机制上的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粮食自信的最大底气。

  十年来,正是受益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受益于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产品流通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中国农业才从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转轨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十年改革,让广袤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一条路意味着什么?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在“四好农村路”政策的带动下,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通村进组、连接城乡,成为广袤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铺就了农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致富路。

  “四好农村路”只是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一系列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改革措施不断涌现,不仅让农村水、路、电、气、房、讯等硬件更“硬”,还让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软件更“靓”。

  “现在村里水、电、路都很好,环境也美,大家都有事做,上学不难,看病不愁,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笑着说。

  软硬件的双重提升,筑牢了农村幸福生活的基石。随之而来的,是文明新风吹遍乡土大地。

  放眼全国,善治乡村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改革举措将更多资源力量投入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十年改革,让亿万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在这里工作一年能拿到近两万元,有事干、有钱赚,还能照应家里,幸福生活比蜜甜!”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野枇杷加工基地工人、凉市村农民张兴秀正忙着将烘干的枇杷进行分拣包装。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进厂务工……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广,包括张兴秀在内的广大农民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小康生活。

  农村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为了富裕农民。富裕农民关键是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在广袤乡村,随着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盘活村集体资产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农村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农民“钱袋子”更鼓、日子更美。

  在城乡之间,改革步伐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日益畅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城市扎根,享受到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进城安家的美好梦想变成了生动现实。

  十年来,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广大农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十连增”,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接力:十年改革告诉我们什么?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未有穷期。这十年,农村改革牢牢把握主动权,于变局中开新局,涌现出许多新实践、新探索,其中的经验,弥足珍贵,振奋人心,对于我们踏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要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核心关键。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在农村改革的一系列任务中,我们要把农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顺应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只有站在农民的角度想问题,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才能让农民真正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进而不断调动亿万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改革需坚持稳中求进。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稳固农业基础、保障农村和谐稳定、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同时,在改革中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积极挖掘农村更多资源要素,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序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三者紧密相关,需要统筹把握、妥当处理。

  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涉及全面、全域、全局的整体目标,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然而,我国农村地区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差异显著,必须正确认识乡村的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事实充分证明,源于基层、总结试点、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符合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十年,是一支进行曲,更是一首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农村改革,谱写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唱响了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三农强音,也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奏响了铿锵乐章。征途漫漫,唯有坚持以改革为帆,以发展为舵,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行、再启新程。

  附:农村改革非凡十年大事记

  1.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首次提出“三权”分置问题,肯定“这是有益的探索”。三年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覆盖全国2838个县(市、区)、3.4万个乡镇、55万多个行政村,累计精准测量11亿个地块、15亿多亩承包地,清理2亿多农户档案资料。

  3.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4.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5.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6.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对“长久不变”的实施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