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学术研究

多学科视野下的土地功能论

2021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它,大致可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类型。有学者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土地的生产功能,研究表明每投入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学者指出,土地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生产功能不能完全代表土地功能,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随着土地价值的凸显,关于土地功能的论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第一,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是基本生产要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唐纳德·尼科尔斯(DonaldA.Nicholes)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土地生产功能。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认为,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载体,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指土地能够对人类发挥保障性的作用。陈厚基认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及其一切(《人口、食物与土地》,《中国土地科学》1988年第4期)。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因此,土地对人类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同时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综合性的。如吴萌等认为土地具有就业保障功能(《城市近郊区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中国土地科学》2019年第2期);杨建海认为土地具有养老保障功能(《“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养老的信托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2期);徐亚平、段丽娜认为,土地具有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关于土地股份合作经营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2019年第6期);胡方萌认为,土地保障是一种经济保障,具有收入保障的功能(《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但有学者指出,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王瑜等人认为,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土地具备多重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变得十分有限并且不断趋于弱化(《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弱化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王国军认为,土地的保障功能被过高估计,因为农业生产本身的风险因素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波动的市场行情等因素都影响着土地的收益,土地的保障功能本身并不强(《浅析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周其仁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从土地产生出来的“收入”(《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观察报》2013年5月20日)。樊小纲认为,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土地比较收益逐渐下降等原因,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渐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经论丛》2003年第4期)。

  第二,土地文化功能。土地情结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杨存田认为,土地情结之浓厚程度不仅在观念、信仰、文学艺术、户口管理等方面有多种突出的表现,且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对于土地有强烈的依赖和眷恋之情(《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在农耕文化中,土地与人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王今晖认为,土地不仅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原始的农耕文明(《土地与中国传统文化》,《青岛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土地的。土地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环境和重要载体。许庆福等人认为,人类早期的文明大都在土地资源条件优越的河谷地带产生,如发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繁衍生息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等(《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山东国土资源》2015年第5期)。姜棪峰等人认为,土地文化功能是由人文景观产生,包括耕地、文化设施、旅游景点、祠堂、庙宇、文化遗产等(《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3期)。

  但有学者指出,土地与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土地可以孕育文化,具有文化功能,同时文化又可以赋予土地更高的价值。吴晔认为土地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滋养土地》,《上海土地》2011年第5期)。周秉根等人认为在土地建设中,增加文化元素,可以使土地开发利用目的更明确、手段更科学、方式更因地制宜、效果更显著,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的实用价值、潜在价值和土地的增值价值,同时文化土地建设可以克服盲目性、随意性、纯经济性和各种滥用及浪费土地行为,为土地的开发利用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第2期)。黄凌翔等人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文化设施建设对周边土地的价值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对土地价值影响的空间外溢特征》,《城市》2017年第6期)。

  第三,土地承载力功能。土地承载力功能是揭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人类为了满足居住、消费、娱乐等各种不同需求,需要各种活动场所与地点。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体居住的地方。王万茂认为,土地是人类修建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居民点、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工程等是土地承载力的具体表现(《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陈百明认为,土地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自然资源学报》1991年第3期)。因此,封志明认为,土地承载力即土地人口承载量(《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自然资源》1991年第6期)。美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格特(WilliamVogt)认为,土地承载力是区域土地对人口提供食宿的能力,并构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模型(RoadtoSurvival,VictorGolanczLtd,1949)。

  但也有学者指出,土地人口承载力功能仅仅是狭义的概念,不能完全代表土地承载力功能。林巍等人认为,仅以人口代表土地承载力,在人口、资源、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现代环境中越发显现出其局限性,经济、建设、环境日益成为土地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土地承载力涵盖人口承载、生产承载、资源环境承载、建设承载、经济承载、基础设施承载六大子承载力(《基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京津冀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李新刚等人则认为,土地承载力包含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承载力和科技文化承载力(《基于PVAR模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冲击效应,《华东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可以发现,作为包含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广义土地承载力,不同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具有生长万物的强大能力。但随着对土地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土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文化功能、承载力功能等。同时,不同学者在探索土地的各项具体功能时,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研究工具的增多,未来对土地功能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研究”(18KS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