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耕地平均之弊

2020年11月14日 来源:金融界

来源:证券时报网

【念念有余】

和企业股权相比,土地所有权更为敏感,如何有序流转大有文章可做。

余胜良

中国农村实行的集体所有制,一方面让占人口数量最多的农民有了安身之处,有了最基本的财产,另一方面也将农民焊死在土地上。改革开放后,农民才能走出乡土,开始四处流动。

等到农民流动起来,成为活跃经济的重要要素,就出现耕地资源占有的平均,与经营能力和际遇不均等的矛盾。

一开始,走出村庄的村民无法耕作土地,就将土地转给有意向的耕作者,或者委托给亲友,土地出现第一波集中,但集中规模不大。我在上高中时,母亲为了增加收入,就曾以300多元的租金租过3亩地。后来家人陆续转往城市,土地就交给亲友耕种。这时候家庭耕地多在10亩左右。

这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土地流转。长期生活在农村者,也有人把土地交给他人耕作,有人是因为年龄大,有人是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耕地经营不善,还不如出租出去。我老家附近有一个村子的村民是从外面搬迁过来的,政府给他分配了土地,他一直没有种植,而是承包出去。这就是专业能力出现分化。

这时候,单个家庭土地耕作规模就攀升上了二三十亩,这就需要流转五六个家庭的耕地,如果没有这样的规模,很难通过农业赚到钱,有些优秀的承包者开始承包百八十亩耕地。在我老家有一个村民,承包了一百多亩耕地种植烟叶,这需要的投入和产出,都数倍于普通大田作物,仅土地租金就要10万元,农忙季节要雇佣大量劳工。

可以想象,伴随着这些专业人士脱颖而出,单个家庭或机构的土地耕种规模还将继续增大。每年秋收时节都变得异常关键,因为这时要决定下一年土地承包给谁的问题,如果当年收成好,土地承包价格会提高,也有多人竞争,收成差时甚至很难承包出去。

这时候,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导致的每家每户都耕作小块耕地,就变成了负累。如果一个家庭的耕作土地能集中在一起,势必会提高流转效率,即便是自己耕作,也会提升耕作效率,现在大型机械,比如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小麦,在三五亩的地块收割,不停掉头,要小心不能破坏临近地块,这就是受制于土地占有的太过均等。

有些村庄,村民自发将土地集中,统一承包出去,村民按土地数量享有收益权。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比较容易承包出去,二是承包价格比较高。现在机械化耕作,收割、耕种都用大型机械,土地面积越大,成本越低,承包户愿意成片耕作,愿意为成片土地多支付每亩200元左右的地租。

土地如何分配才更为合理?按道理,土地应该到专业人士手中,到能从土地中创造更多收益者手中,这些人从市场中慢慢出现。现在的土地流转方式只是一种过渡,依然有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曾经遭遇过一段经营困难时期,解决的办法是让管理者承包经营,或者干脆转让出去,那时候企业经营没有活力,作风懒散,有能力的企业家很快可以扭转风气。现在已经很少听说承包制,要么通过改革将股权给了企业家,进行管理层收购,要么已倒闭。

现在的土地流转,是没有所有权的双重承包制,农民并不直接占有耕地,承包者又从农民手中承包。和企业股权相比,土地所有权更为敏感,如何有序流转大有文章可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