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科技特派员携手群众闯出新天地

2020年11月13日 来源:农视网

  自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共选派近7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围绕受援地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专家服务团创新方法闯新路,用创业燃起乡亲们的致富新希望。

  “特”有模式:围绕产业开展“点单服务”

  自治区科技厅积极改革创新,对科技扶贫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进行了改革优化,明确提出了“三区”人才专项重点围绕贫困地区实施的要求,建立起自治区统一部署指导、县、市(区)选派管理、乡村服务评价的三级工作机制,由受援县(市、区)提出“点单服务”,促进选派人员服务与当地产业技术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相结合。

  “在这样的机制下,我们结合西吉县的实际,支持落户的企业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带着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服务。”西吉县科技局局长张勇说。

  西吉县当地干部在招商引资时,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介绍了一系列科技型企业支持政策,这让西吉县科技特派员、宁夏泽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玉清心里有了底:发展虽落后,眼光却长远。

  2017年3月,艾泽堂公司入驻西吉闽宁产业园,通过开展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推广种艾草5000余亩,在西吉县将台堡和偏城两个乡镇建设艾草扶贫车间,带动建档立卡户务工4000人次,帮助农户种植艾草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完成艾草种植布局后,公司进入“上新模式”,通过实施《艾草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等科技项目,研发艾灸贴、艾条、养生贴等66种产品,在电子商务、加盟商、线下代理等多种销售方式齐发力下年销售额达1400多万元。

  “特”有办法:让蘑菇会“跳舞”还能致富

  “我们种的蘑菇肉厚、口感好,弹性大,掉在地上不碎,还能弹起来,像是‘跳舞’一样。”宁夏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隆德县科技特派员柳志清揪起一颗白面菇扔在地上,果然,白面菇像皮球一样弹了两下没有碎。这个位于隆德县杨店村的野生菌菇驯化种植生产基地中,6栋标准化控温、控光、控湿的智能化大拱棚内,茶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灵芝、香菇、双孢菇、白面菇等多种珍稀菌类长势喜人。

  2014年,返乡创业的柳志清带着从茶树菇发源地江西广昌取经得到的种植全套技术回到隆德县,带领乡亲们成功种植8万袋茶树菇,建起了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贫困群众提供解决就业的平台,食用菌种植技术让更多的村民多了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村民3个月就能学会生产线上的8个流程,40多个固定工人每人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妇女学会技术可以拿着菌棒在家培育,我们统一上门收购。”柳志清说。

  最初跑市场时,柳志清注意到很多客商更愿意和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合作。为此,他积极参加隆德县科技局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邀请区内外专家带着研究项目在自己的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培训,把六盘山特有的干枯沙棘枝粉碎,加入菌料培育让茶树菇由空心变为实心,成为当地“特产”。

  “特”有创意:多发展一个产业乡亲们多一种选择

  在柳志清学成归来的同一年,返乡创业这把“心火”也在彭阳县草庙乡祁崾岘村的祁永峰心里燃烧起来。他先后成立了彭阳县祁崾岘养殖专业合作社、彭阳县尤搏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彭阳县草庙乡农产品扶贫车间和彭阳县中华蜜蜂产业协会,不仅成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而且让“祁记福太莱”生态百花蜜成为线上线下的畅销款。

  “我就是这里走出去的人,回来多‘折腾’出一个产业,乡亲们就多一个选择。”祁永峰说。

  5年创业路,祁永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引领下,把小时候捅过的蜂窝“折腾”出“中华蜂养殖+蜂蜜生产+生态林下蜜源种植+扶贫车间”的良性经济发展循环链现代农业模式,累计为贫困户免费发放中华蜂1000群,带动60户农户养殖中华蜂挣上“甜蜜”钱;扶贫车间里,做蜂箱、木制产品包装、炕桌、盘子等工作,让48位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年收入3万元左右的固定工作;流转的4000亩地种植着胡麻、板蓝根发展林下经济,30个村民季节性用工,遇到雨雪天气下不了地,把定位“切换”到扶贫车间照样能劳动挣钱……

  祁永峰这股爱折腾的劲儿,让他在自治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队的指导下,设计出了解决取蜜伤蜂问题的木质活框蜂箱并申请到了专利。

  “我们要继续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法宝,引领科技特派员发挥党的政策宣传员、科技扶贫指导员、疫情防控员、产品销售带货员的作用,带领群众用新方法新思路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彭阳县科技局局长杨占辉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