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还世界一片蓝天沃土——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十年纪实

2018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张艳萍 黄洁

内容

还世界一片蓝天沃土

——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十年纪实 

  张艳萍 黄洁

  霜降前后,正是生姜收获的季节。山东省莱州市驿道镇系周村农民于玲,今年种植的生姜又喜获丰收。“多亏了专家推介的全新的‘土壤熏蒸技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于玲感慨道,他们种植生姜的农户,最怕遇到土传病害,严重的时候甚至绝收,一年到头不仅劳动白投入了,成本都可能收不回来。后来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组的专家向他们推介了一种全新的土壤熏蒸技术,这些年土传病害基本就没怎么发生,大姜连年丰收,家里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了。

  山东是我国的生姜主产区,由于长年种植生姜土壤得不到轮休,一度致使土传病害泛滥,严重影响了生姜产量,多数农民都面临过跟于玲一样的困境。

  事实上,控制土传病害,农民以前并不是没有办法。甲基溴——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熏蒸剂,对消灭各种病虫害具有显著效果,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由于其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国际公约规定要求逐步在全球淘汰甲基溴使用于土壤和收获后作物的熏蒸。如何在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找到甲基溴替代产品和综合技术替代措施,并顺利实现在农业领域淘汰甲基溴,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从2008年起,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启动了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10年过去,这项被誉为“农业行业女娲补天行动”的项目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甲基溴替代技术难题,而且顺利构建了可持续履约、农民增收和产业绿色发展三赢的新局面。

  还给世界一片蓝天,还给大地一片沃土。2019年1月1日,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正式结项,甲基溴将彻底退出中国农业生产的舞台。

甲基溴淘汰进度图。

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交流与国际土壤消毒新技术培训会现场。

  一场技术革命

  ——为早日解决土传病害,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组和农业科学家通过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科研创新,成功建立土壤消毒新的技术体系

  什么是土传病害?专业上的解释是:存活于土壤中的病原体,在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土壤病害,多发生在温室大棚中,往往带来作物的根腐、枯萎等。土传病害,并不是指土壤本身生病,而是指土壤的微生物中集结了许多有害的细菌、真菌和根结线虫等,它们通过土壤这种媒介传染给作物。

  “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土传病虫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处长闫成介绍,土传病害的危害很大,一般能造成农作物减产20%—40%,甚至绝收。“一直以来,消除土传病害的有效方式,就是采用熏蒸剂进行土壤消毒,而甲基溴显然是一种优良的熏蒸剂,农民也习惯使用。”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有限的耕地仍然要求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因此土壤必须要消毒;另一方面,土壤消毒不能继续使用甲基溴,农民找不到替代品,无所适从。早日找到甲基溴替代产品和技术,成了摆在项目组和农业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淘汰甲基溴,科技创新是关键,显然迫在眉睫。

  “国际履约是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早在2003年,中国政府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是中国政府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的重要行动之一,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农业领域对全球环境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但是履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策,农业行业甲基溴替代涉及几万农户的切身利益,国内甲基溴替代技术和设施基础都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在国内加以试验和完善,并因地制宜地创新和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介绍说。

  要找到甲基溴的替代品其实并不容易。由于中国的土壤消毒起步较晚,因此市面上登记的土壤熏蒸剂很少。与此同时,同一种替代品,对于不同的经济作物,效果有可能相差很多,加上我国南北地域差别大,导致同一替代品在同一种作物上效果也大不相同。“另外,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耕作系统、不同的播种收获时间,都增加了替代品寻找的难度。”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李冬梅研究员解释说。

  “甲基溴替代技术研发,无异于植保领域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室主任曹坳程说。

  作为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的首席技术顾问,曹坳程从1997年开始就已经率领团队开始寻找甲基溴的替代技术,在草莓、番茄、黄瓜、茄子、辣椒上研制土传病害的防控技术体系。2008年,在参与项目之后,他就一直鼓励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发替代技术,登记新的替代药品,研发系列施药机械。

  为加快科研的进度,国家项目办积极进行科研体制的创新,在组织形式和力量整合上,协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植保站、山东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总站、河北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单位组成了科研攻关协作组,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形成多方合力、联合攻关的格局。除了固定的试验田,农户的地里也开始进行对比试验,大量一手的科研数据被记录下来,成为后来标准化操作规程制定的宝贵资料。

  经过长达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甲基溴淘汰项目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我国农业科学家不仅明确了保护地和高附加值作物生产中重大土传病害的病原物发生、传播及流行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快速诊断方法,筛选出了对靶标病原灭杀活性高、对食品安全及对非靶标微生物干扰小的土壤消毒熏蒸剂,包括氯化苦、棉隆、硫酰氟、二甲基二硫、辣根素等一系列土壤消毒替代产品;同时根据中国农业的特点,研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消毒技术,研发了火焰消毒、臭氧消毒等新型机械。此外,科学家们还针对生姜主要土传病害,提出了土壤消毒与活化、种姜消毒、阻截病害传播、田间病点铲除、水肥药一体化、田园卫生、全程病害监控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一整套以科学防控土传病虫害为目标、适应中国国情的土壤消毒技术体系终于建立起来了。“我们通过集成组装,终于形成以重要病原物快速检测技术为先导、土壤消毒技术为核心、病原物源头控制为重点、强化中后期管理为必要补充的保护地和高附加值作物土传病害全生育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据曹坳程介绍,这套技术体系对农作物产品安全无毒害,对环境友好无残留,可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而在所有的替代产品中,氯化苦的试验效果极为显著。据介绍,与甲基溴相比,氯化苦既可杀菌,又兼具一定的除草作用,还能激发土壤活力,并且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一次“化疗”,2-3年有效。而且,使用后的代谢产物多会被吸收利用,不会在作物中造成残留。同时,消毒后的土壤非常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特别是菌根的生长,有益生物3个月后就能恢复。如果土壤熏蒸消毒后,再添加有益生物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土壤消毒的时效将延长,实现杀毒和有益生物生长的“双赢”。经检测发现,目前用氯化苦进行土壤熏蒸尚无二次污染发生,美国、加拿大等地长期研究也表明,氯化苦土壤熏蒸对地下水无污染。

  伴随着这套技术体系的建立,中国淘汰甲基溴的进度也终于加快了。

  在曹坳程眼里,这不单单是完成一个项目那么简单,对中国植保来说也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以前我们并没有土壤处理的概念,传统的植保也不把土壤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去看待。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基础可以说是0,后来通过学习国外的理念和技术,慢慢地才有了一点积累。又结合着我们中国的实际,一点点摸索,一点一点的研究。尤其是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农作物的病害一直在变化,项目协作团队就一直紧随变化进行科研攻关,逐一应对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后来又从土壤消毒扩展到土壤健康管理,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局面。”曹坳程感慨道,“如今我们的土壤处理理念和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促使中国植保提升到了另一个阶段和层次上去了,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安丘大姜测产现场。

三七土壤消毒及高效栽培技术现场测产。

  一次制度创新

  ——项目组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土壤消毒行业发展机制,成功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农民都习惯使用甲基溴了,一时间不用它,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新技术我们也没用过,不知道效果到底怎么样。”几年之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魏王许村姜农魏清伦说起淘汰甲基溴时的顾虑依然唏嘘不已。

  而对于项目组来说,这也是一个再显示不过的问题。甲基溴替代的技术瓶颈虽然突破了,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将新技术推广出去。那么怎么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改变他们使用甲基溴的习惯,真正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呢?

  “我们必须要把新技术宣传出去,让大家意识到淘汰甲基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使之成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入手,创新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农业农村部科教司资源环境处副处长李想介绍说。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土壤熏蒸技术培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为了增强新技术宣传、示范、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家项目办在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山东省、河北省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而各个项目区又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而形成了国家、省、项目区通力合作抓推广的联动机制。

  三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成立,保证了项目在各个层面的顺利推进,也有利于调动整合各项资源,形成合力。从2008年起,国家项目办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方植保站等单位开展合作,不断举办土壤消毒技术培训班,将农经作物主要种植区的市县区农业环保部门、植保部门管理人员、替代品生产企业、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聚集到一起进行强化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业行业发展的形势,掌握土壤消毒新技术。

  要让农民真正信服和接受新技术,典型示范必不可少。作为生姜主产区的莱芜市,几年来,强化与企业、合作社的合作力度,先后在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东井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生姜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安排试验示范,进行甲基溴替代品、替代技术试验研究,让农民真真切切地看到新技术的效果和作用。

  10年来,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在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了试验示范,共举办培训班123期,培训农户3万余人次。这种无缝隙、全方位地宣传推广几乎覆盖了项目区的所有农户,使得农民不再对土壤熏蒸新技术陌生。尤其是在河北省和山东省的项目区,替代产品和技术已经基本替代了甲基溴的使用,成为项目区农民高效经济作物绿色生产的主导技术。

  与此同时,国家项目办还有意识地将防治温室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嫁接技术、利用自然天敌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引进到项目区农业生产中。2010年,山东省将“甲基溴替代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省财政支持农技推广创新项目,同时将氯化苦、棉隆等土壤消毒技术列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制定计划;2014年,在国家拟立项的行业科技项目中,涉及土传病虫害的就达11个;2016年,菜田土壤消毒等4项技术成为山东省高效特色农业平台项目中的主推技术。这些举措,构建起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大大加快了甲基溴替代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进度。

  土壤消毒是一项专业的技术,要让技术真正落地,还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龙湾崖村姜农王玉民原来还自己熏蒸土壤,如今他开始直接花钱买服务:“土壤消毒,人家是专业人员和机械,几十分钟就能搞定,效果有保障。”

  据了解,土壤熏蒸技术在药物存储、施药技术、专用机械、工具养护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因此需要由专业团队来完成。从2014年起,安丘市供销社就开始探索成立服务公司,用专业化服务推广该项技术。据安丘市供销社主任王余田介绍,服务公司不仅有500吨氯化苦专业储备库,配置专业运输车辆和农化服务车近40辆,研制并生产氯化苦土壤消毒机械3600多台。同时在服务方面,供销社以潍坊市中盛土壤熏蒸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乡镇为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网点,实行统一储存、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统一回收的“六统一”管理服务模式。

  如今在安丘,土壤熏蒸服务逐步完善为“农户提出土地熏蒸需求—特许服务加盟店勘察受理—熏蒸服务公司汇总上报—公安、安检部门备案审核—熏蒸服务公司制定作业方案,配送药械—专业人员、车辆运输—特许服务加盟店联系需要土地熏蒸农户—专业服务队熏蒸作业-储备库回收专储—建立电子档案跟踪服务”的系列工作法,100多个“氯化苦特许服务加盟店”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村镇,36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队随时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这也是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把项目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起来了。道理其实也简单,对于氯化苦这样的具有危化品特性的农业投入品,无论从生产、运输还是保管、施用上,都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需要由专业团队来完成。一家一户购买使用既不容易提高效率又存在着很大的危险空间。而购买专业化土壤熏蒸组织的服务,不仅处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且用药量普遍减少。尤其在像安丘这样的高效作物种植区,土壤熏蒸这一共性难题就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生和运行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十年耕耘,土壤处理领域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从无到有,并且有了如今异彩纷呈、异军突起之势。不但安丘莱芜这样的大姜主产区,山东的蔬菜产区、北京的草莓产区、河北的蔬菜水果产区、云南的三七产区、东北的人参产区等等,都出现了大批这样的经济组织,极大提升了当地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活跃指数。

  2015年8月1日,随着《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范》(NY/T2725-2015)作为行业标准实施,以及《生姜生产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26584—2011),《连作生姜田氯化苦土壤消毒规程》地方标准的出台,更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土壤健康修复产业链条也逐步搭建,一套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协会系统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真正建立起来了。

  事情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此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存在,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着力破解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共性难题’,而这些共性难题中,很多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比如在以前,多数作物的植保环节农民普遍存在用药量过大、防治效果差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作物受土传病害、连作障碍的影响,已经从根本上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农民自己来熏蒸土壤,技术门槛太高,还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土壤熏蒸技术在这些新型农业服务组织的介入下,效力被成倍地放大,有效推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

  “实施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以来,通过项目引领和示范带动,服务组织的发展,推广实施安全有效的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创新以绿色防控为主的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有效的控制了生姜土传病害的发生危害,提高了防效,促进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力的促进了有力的促进了地方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总站聂岩副站长说。

  以莱芜为例,由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莱芜生姜率先通过了欧盟EUREPGAP、TNC、ECOCERT、Kosher、JAS等一系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出口额逐年增加。2017年安丘市蔬菜出口创汇6.5亿美元,占潍坊市出口64.2% ,占到全省七分之一。土壤熏蒸有效地保障了生姜的品质,2017年安丘生姜出口25万吨,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产品合格率100%。

  “新的时代有新的需求。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虽然很小,但很具体,也做得很细。很多方面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意义。项目组以项目为引领,推动了科研在生产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的农业环保、植保、供销社等部门通力合作,创新了农药的经营和服务的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履约、农民增产和产业绿色发展三赢的新局面。技术性的内容,实践性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把农业成果写在大地上,为贡献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智慧。”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吴晓春说。

  “通过10年的淘汰历程,我们圆满实现了国家在农业领域淘汰890吨甲基溴的履约目标。同时,项目形成了很好的产出,包括创新了土壤消毒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制定了相关技术规程,建立了土壤熏蒸社会化服务机制、土壤消毒分会等机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当前,我们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围绕绿色发展,围绕环境友好型的,这个项目也是具有前瞻性的,项目成果也是与时俱进的。”李波说。 

专业化的土壤消毒服务队伍。

实验地块作物长势喜人。

  一条转型之路

  ——项目的推进不仅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也为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那么,农民对于这项甲基溴替代产品和技术接不接受呢?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效果又怎么样呢?

  “淘汰甲基溴,让农民愿意用新技术进行土壤消毒,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农民对消毒成本的接受。”曹坳程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轻重情况,目前土壤消毒的成本从500—2000元不等。“农民开始接受这项技术比较难,会觉得成本那么高,操作起来又需要专业的技术,但一旦见到效果就很容易接受,因为它的投入产出比至少能达到1∶5,从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均具有可行性,并且无农药残留问题,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农民王文刚正是防控技术的直接受益者。他向笔者感慨:“以前地里遭病害,种姜每亩收成只有7000多斤,倒茬休耕都没用。现在用了土壤熏蒸技术,我这地里年年都能到13000斤。关键是,技术好用又好学。”

  用替代技术进行消毒后的土壤,不仅能像甲基溴一样有效消灭土传病害,而且还能激发出来土壤的活力,这直接带来了作物的高产、稳产。如今,安丘市凌河镇、白芬子镇进行土壤熏蒸消毒的姜地比比皆是。土壤熏蒸消毒后,地上部病虫害也显著减少。安丘市今年的最新统计显示,使用氯化苦土壤熏蒸处理后,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减少化肥用量约15%,农作物增产30%以上。而这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能应用在生姜的种植地上,土壤熏蒸防控土传病害的技术也能应用在草莓、番茄、黄瓜、茄子、辣椒、西瓜、山药、人参、三七、芦笋、果树再植等高附加值作物土地上。目前由项目研发的甲基溴替代技术——土传病害防控技术已在我国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四川等10余省(市、自治区)试验示范,在生姜、草莓、中药材、设施蔬菜、马铃薯、花卉等作物上进行了土壤消毒,效果显著。

  以草莓来说,则解决了草莓枯萎病、根腐病问题,使草莓增产30%以上。而在烟草、花卉、魔芋等作物上,应用后帮助农民每年获得的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北京平谷的草莓种植户曹友谊,2014年起用土地熏蒸技术防控土传病害,他家3个棚草莓收入了21万元,而他的邻居没使用这一技术,草莓大棚遭受土传病害,同样土地只收入了9万元。

  云南文山三七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着“金不换”“南方神草”和“参中之王”美誉的三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云南文山州的经济支柱和种植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一度因为种植过程中存在轮作间隔周期过长、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致使这一产业面临无以为继的局面。当地七农普遍认为种过一次三七的土地,二三十年都不敢再种植三七,不少种植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周边寻找新的地来种植三七。

  “三七回家”的呼声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块心病。就在农业行业甲基溴项目推进过程中,这一难题也有了新突破,土壤消毒和三七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使三七轮作年限有望由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3~5年。今年秋天,在位于文山市平坝镇孟上寨村的三七种植示范基地,多位专家现场观摩并进行测产验收,对与生姜、玉米轮作了2-6年的200亩三七示范片区进行抽样测产,结果显示,采用三七高效轮作栽培和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地块每亩单产达到1500公斤,而对照田块基本绝收。

  “土壤熏蒸处理对老七地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害虫、杂草等均有灭杀作用,尤其是根腐病能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几年的对比,应用该技术三七长势良好,根系发达。与新地种植相比,实现增产20%-30%,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传统种植相比无显著差异,经权威部门监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结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麟猛说,三七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显著提升了三七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文山三七原产地的土地重复利用,保证了文山三七产地的道地性、产量的可靠性,为“引三七回家”、促进文山三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连茬障碍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收入就有保障了,这也极大地推进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在云南文山、山东安丘、河北张家口等地,大量贫困农民在项目的推动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因而提升了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加广大的乡村人群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认识到绿色发展的可能。

  看到新技术的效果这么好,有农民高兴地自编自写春联。上联是“土壤熏蒸效果好”,下联是“安全高效乐逍遥”,横批是“科学种田”。并且非常隆重地贴在了家门口上。

  新的替代技术让土地更安全,让土壤更有活力,在安全的土地上,农民种出的农产品也更加优质,种地的效益节节攀升,农业产业向着优质、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则给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帮助传统农业走向专业化、精细化、职业化,让一些原本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村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甲基溴淘汰项目的实施为千万小农纳入现代农业轨道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总站站长曲召令说。

  对于项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果,国家项目办常务副主任王全辉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甲基溴替代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履约行为,更是一项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造福百姓的事业。项目为土壤消毒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政策和技术环境,从长远来看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机制,撬动市场的力量,保证履约成果的可持续。”王全辉说,“所以,项目统筹各方面的优势,推动建立以市场化导向为主的引导机制和补贴机制,为甲基溴替代品登记研发及土壤熏蒸社会化服务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2015年,在国家项目办推动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土壤消毒分会成立。作为土壤消毒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合作交流平台,该分会主要致力于我国农业高附加值作物的土传病虫害科学防控,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献策。土壤消毒分会理事、济南兆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兆龙说:“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土壤消毒行业发展机制构建起来,对于中国土壤消毒行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王全辉看来,这也是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另一个重要意义的一种表现,即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或者说是管理系统。“农业农村部,我们国家项目办,药检所,省里面的环保站,市里面县里面的农业局、植保站、环保站,到老百姓,还有企业,农药的生产企业,农药的销售和服务企业都积极参与了进来。还有一个很好的合作机制,部委间的,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各个地方部门间的,等等,都给这项工作以非常大的配合和支持,在项目推动过程中起了很好的作用。这套合作体系和平台,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甚至组织创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0年过去了,甲基溴淘汰项目的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带动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促进了技术研发和行业科技进步;四是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李波说,“从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禁止甲基溴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同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我部将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履约成果,进一步提升土壤消毒技术体系的科技含量,扩大土壤消毒技术体系的应用成果,让履约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农民,成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主导技术。以实际行动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建立美好田园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王开祥处长看来,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任务的圆满完成,实际上是在国际上树立了我们中国的威信,让大家看到我们中国信守承诺,对环境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全球都认为《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最成功的一个公约。各国也好,各个行业也好,各个方面大家合作来解决环境问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