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渔业可持续——奋力“鱼跃”新时代

2018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内容

渔业可持续——

  奋力“鱼跃”新时代

本报记者王泽农韩超

  

  ①广东茂名渔民在捕鱼劳作中。

  ②山东莱州芙蓉岛海洋牧场自升式平台。

  

  ③深海智能渔场“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智能网箱。

    大事记

  1979年4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水产总局《关于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渔业生产,努力把水产事业搞上去。新中国渔业的改革开放也就此展开。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要求落实水面使用权长期不变。随后全国主要渔区掀起了水域滩涂确权发证的热潮,广大群众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地水产养殖业蓬勃兴起。

  1985年3月,《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了渔业发展“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坚持国营、集体、个人要一起上,产供销、渔工商、内外贸综合经营,加快速度,提高质量,讲求效益。

  199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46万吨,比十年前增长近2倍,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6.8公斤提高到17.9公斤,远高于世界水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198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

  1995年,国务院进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批准首次在东海、黄海实行伏季全面休渔,到1999年休渔范围扩大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

  2017年1月,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咬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目标,促进绿色兴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成为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的新航道。

  “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捕捞产量同比下降4.7%;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民人均纯收入约达18450元,同比增长9.2%;产业结构逐步调优,二三产业发展提速,休闲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渔业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4.7%和45%,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9.7%。”今年1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用“减量、增收、提质、平稳”这四个词概括了我国渔业产业的变化。

  据统计,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445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0%。渔业产值12313.85亿元,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4761.22亿元。可以说,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渔业“第一大国”。而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长达40年的艰辛探索,是几代水产人的矢志不渝和自我革新,更是全国渔民和水产养殖户的汗水和泪水激荡出的光荣与梦想。这一切,都要从40年前说起。

  辉煌一跃,从“吃鱼难”到“世界第一”

  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6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为4.8公斤,渔业经济总产值仅为22.1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1459亿元)的1.5%。

  “由于忽视渔业,目前全国有许多水面还没有利用起来。发展海水、淡水养殖业,投资少收效快,这是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途径,但至今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全国现有的水库,就有3000多万亩水面,已经养鱼的不及三分之二,每亩平均只产鱼11斤,增产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今后在大力搞好海洋捕捞的同时,发展淡水、海水养殖业,应该在渔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978年10月18日,一篇题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出了保障水产品供给、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信号,也为我国渔业的扬帆远航吹响了号角。1979年4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水产总局《关于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渔业生产,努力把水产事业搞上去。渔业从建国后的恢复起步阶段,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到来,新中国渔业的改革开放也就此展开。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要求落实水面使用权长期不变。随后全国主要渔区掀起了水域滩涂确权发证的热潮,广大群众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地水产养殖业蓬勃兴起。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国家逐步放宽购销政策,减少水产品派购品种和派购数量,水产品在农产品中率先实现基本放开。198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19万吨,比1978年增加33%。其中,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244万吨,比1978年翻一番。城乡居民“吃鱼难”得到了缓解。

  1985年3月,《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发展渔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指导渔业发展的纲领性和里程碑式的文件。《指示》明确了水产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把加速发展水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战略措施来部署;明确了渔业发展“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坚持国营、集体、个人要一起上,产供销、渔工商、内外贸综合经营,加快速度,提高质量,讲求效益。

  1985至1994年,我国渔业快速发展,成功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渔业也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渔业劳动力从595万人增加到1084万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渔民人均纯收入从626元增加到2936元,增长3.7倍,成为农民中率先富起来的群体,渔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间,我国渔业国际地位发生重大变化。199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46万吨,比十年前增长近2倍,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6.8公斤提高到17.9公斤,远高于世界水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198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远洋渔业也从零起步,到1994年产量达68.8万吨,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水产品出口额从2.7亿美元增加到25.1亿美元,十年增长了8倍多;1988年,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道路。

  40年后的今天,水产品产量的增长不仅拓宽了生产途径,增加了食物来源和优质蛋白供给,也使我国渔业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445万吨,是1978年的14倍,自1989年起连续28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46公斤,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公斤,是1978年的10倍;渔业经济总产值24761.2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313.85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666.6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6780.76亿元,休闲渔业产值764.41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9.7∶22.9∶27.4;养殖水产品产量4905.99万吨,同比增长2.35%,捕捞水产品产量为1539.34万吨,同比降低2.96%,养殖产量与捕捞产量的比例为76.1:23.9,我国是世界渔业主要生产国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养资源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咬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目标,促进绿色兴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已经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新航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渔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严重衰退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从1995年开始致力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资源保护,发展理念也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介绍道。

  1995年,国务院进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批准首次在东海、黄海实行伏季全面休渔,到1999年休渔范围扩大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休渔渔船达12.4万艘,涉及渔民上百万人。作为我国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制度,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两次调整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2017年1月,农业部从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对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了科学调整,统一并延长了休渔时间。从5月1日起,我国北纬12度以北的海域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都要“船进港、人上岸”。休渔期提前了一个月,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漫长的三四个月后,沿海各地开渔以来“捷报频频”,渔民“第一网”喜获丰收。在广东茂名滨海新区博贺渔港,码头上卸载渔获物的渔民纷纷表示,开渔后的捕获量较休渔前增加了30%左右,一些多年不见的鱼也重新出现。

  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捕捞强度的控制,2017年国家调整完善了“十三五”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农业农村部组织沿海各省签订了《加强国内海洋渔船控制与管理责任书》和《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责任书》,要求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为进一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渔船和渔业资源的管控水平,农业部还启动了限额捕捞试点,在严格控制并压减渔船的基础上,探索对捕捞产出进行控制。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减船数量已达4054艘、压减功率33万千瓦,完成了下达的分年度减船任务。

  除了调整伏休时间、减船转产,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更是保护幼鱼资源和捍卫伏休成果的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摸排涉渔“三无”船舶4.6万艘,累计取缔2.6万艘,清理违规渔具90余万张(顶)。

  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全国性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也逐渐形成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超过50亿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近2000亿单位;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7个,总量达到535个;新建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量达到25个。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6月6日也已成为“全国放鱼日”。

  健康养殖成为主流,新技术新模式大量涌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时期渔业经济发展从主要依赖投入、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编制实施了《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基本实现了从“分散、个体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向“相对集中、规模化、产业化开发为主”的整合阶段的跨越。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推广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核心的科学质量管理规范,加强水产品质量检测,切实抓好“从鱼塘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为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水产品。

  金坛区是江苏省首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区养殖规模达22.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6万吨。近年来,金坛大力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环保节能、增产增效新设备,全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将人工湿地作为净水核心与养殖池塘合理配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系统,渔业水域水质监测达标率和设施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率均达100%。

  “生态养殖,就是要为水产品创造天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关系。我们示范区的养殖单元内水草的覆盖率达70%,并且每立方水体只放1~2只螃蟹,一亩最多1200只。丰富的藻类和合理的养殖容量,让每一只螃蟹都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张金彪告诉记者。

  生态养殖不仅在技术上呈现新花样,养殖效益也不“欺人”。长荡湖万叶金蟹合作社理事长冯东波表示,合作社的8000亩基地年产河蟹1000吨,养殖全过程统一投入品的管理,不用鱼药,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病害,养出的螃蟹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每亩纯利润达到5200元,社员农户年均收入15万元。

  从200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近1000万亩。从示范效果看,对于粮食增产、渔民增收、产业扶贫、生态保护和三产融合,稻渔综合种养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全国调查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增加产值都在1000元以上,如稻-小龙虾模式增加1456.28元,效益增加258.0%,稻-鳖模式增加13744.94元,效益增加5549.0%,稻-蟹模式增加2484.33元,效益增加351.0%;稻渔综合种养充分挖掘生物共生互促原理,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生态改善,19个示范点中最少的减少化肥用量21.0%,最多的减少用量80.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0%,最高减少50.7%。

  耕海牧渔,“蓝色粮仓”现身蔚蓝国土

  从过度捕捞、粗放养殖到耕海牧渔、走向“深蓝”,是渔业生产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变,更是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迈出的重要一步。建设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速箱”。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海洋牧场233个,覆盖海域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

  在山东,近年来实施的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渔业资源增殖十分明显。“2010年前,这里基本上什么鱼也钓不着,后来经过海洋牧场有规划地投礁、封闭养护,鱼的品种逐渐丰富,最多的时候有40多种。如今游客们一个小时就能钓上来几十斤鱼,渔民的收益也远远不是出海捕捞能比的。”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负责人汪显刚说。

  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大型平台等装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渔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去年7月,我国首个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基地交付,安装在莱州芙蓉岛海洋牧场,集监测、管护、补给、旅游、安全、环保等6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和“牧场空间站”。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海洋牧场观测网,则可以对海域状态实行在线视频观察,对水质生态环境参数等在线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装备技术水平是影响现代渔业走向深远海的重要因素,因为深远海海况复杂、条件恶劣。今年6月,我国最大的深海智能渔场“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在中船重工武船集团位于青岛的基地正式开工建造。该深海智能渔场由3座平台与1座保障设施构成的超大型渔业养殖装备,开启了热带海域深远海大型网箱养殖的先河。该平台为六边形钢质框架结构,直径110米,高75米,单个平台养殖水体25万立方米,一次就可养殖金鲳鱼1000万条,产量高达6000吨。

  今年7月,国内首个深远海智慧渔业工厂项目在临港签约。深远海智渔工厂项目以智能化船舶养殖加工平台为核心,在深远海空间进行工业化水产养殖,既是拓展海洋空间、突破装备技术的海洋强国战略,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解决蛋白紧缺的“中国方案”。据悉,该智渔工厂可提供近8万方养殖水体,能在12级台风下安全生产,能移动躲避超强台风。单个养殖加工平台年产三文鱼可达1万吨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

  科学执法,渔政队伍形成完整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渔业取得的另一伟大成就,就是渔政队伍形成了完整体系。从小到大,各地渔业征管部门适应渔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沿海、内陆重要渔业水域、边境交界水域持和渔港开始持续加强渔政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部、省(总队及直属支队))、市(支队)、县(大队)的完整监管框架体系。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设立渔政执法机构2680个,其中部级机构2个、省级83个、市级458个、县级机构2136个;各级渔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39106人,其中沿海省区18949人,占人员总数的48.45%;有边境水域的内陆省区5008人,占12.79%;长江、黄河流域省区14819人,占37.90%。

  40年来,渔政执法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从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以来,《渔业法实施细则》《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渔业船舶登记办法》《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渔业航标管理办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远洋渔业管理规定》《渔业行政执法船舶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出台,渔政执法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渔政执法范围也不断拓宽。随着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渔政执法领域由单一的渔业生产秩序和渔船管理,逐步向涉外渔业、资源养护、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渔业安全生产、水产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涉渔“三无船舶”清理取缔、维护国家渔业权益、渔港监督以及远洋渔业监管等多领域、多方向转变。

  渔政执法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渔政执法投入不断加大,渔政执法船舶、车辆、雷达、无人机、红外摄像、执法记录仪等一批先进的执法装备和信息化设备先后运用到执法工作中,初步构建形成了陆海空一体化的现代渔政执法模式。目前,全国渔政机构拥有公务执法船艇已达2581艘、8.4万总吨。

  如今,渔政队伍规范化程度正全面提高。40年来,为规范管理渔政执法行为,农业农村部强力推进渔政执法的制度和规范建设,《渔业行政处罚规定》《渔业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渔业行政执法协作办案制度》等管理制度陆续出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8万名渔政执法人员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取渔业行政执法证。我国渔政执法已经实现了统一着装、统一渔政标识、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资格考试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渔政队伍已经成为农业综合执法领域内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执法队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