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台山市土地流转 “转”出一片艳阳天

2009年01月16日 来源:江门日报

■土地流转,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报记者 区景常 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允许土地流转,即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给台山市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事实上,作为广东著名的农业大市,台山的土地流转在民间已经实施多年,并且因此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党中央明确允许土地流转,必将给台山的“农村、农业、农民”转出一片艳阳天。

  据了解,台山市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长期以来比较重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据统计,至2007年12月底止,全市农户责任田流转面积562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10.2%,涉及农户20127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9%,涉及人口80319人,占农村总人数的11.6%;林地流转面积383890亩,占总面积的16%;咸围养殖流转面积54222亩,占总面积的33.9%。多年的土地流转,为台山市实行农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本报记者 区景常

  提倡适度流转,留有口粮田

  金秋收获时节,是台山建华农机收获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建华最忙碌的日子,他要带领他的团队和4台收割机到处帮人收割稻谷。除了担任一农机收获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外,曹建华觉得自己的身份更像是一名大耕户。2002年,他所在村子里的部分耕地反咸反酸,产量低,部分一度被人弃耕,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承包之路。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看见田丢荒了,产量又不高,搞好它让人家拿来耕也好,那我就耕作了。”曹建华说。

  200多亩土地流转到曹建华手上后,他通过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降低了成本,土地效益一下子提高了,每年每亩可获利400多元。据了解,在台山市像曹建华这样的大耕户还有很多。据最新统计,台山全市农户责任田流转面积达56000多亩,流转率10%,山林流转38万亩,流转率达16%,咸围养殖流转5400亩,流转率更高达33%。

  相对全省耕田7.9%的流转率来讲,台山市土地流转率略高,但对台山各镇来说,流转的情况并不平衡。要实行大范围土地流转,前提是要非农就业,并且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但台山市各镇二、三产业发展并不平衡,而各地人均耕地面积差异也较大,为此,台山市在引导农户流转的同时,往往只是提倡适度流转,留有口粮田,不主张整户整村的大范围盲目流转。这种措施一来对农村社会起了稳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成为决定土地流转率的主因素。由于台山市是传统的侨乡,也使责任田流转表现出主要以出港出国户为主的特殊性。

  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促发展

  土地流转后,土地相对集中起来的最大好处是便于自身操控和管理,规模化的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作业方式,既节约了成本,也便于推广机械化,提高土地的产出效能。这些因素往往又诱导了土地流转进一步的扩大发展。

  来自番禺的萧先生自上年纪90年代末已开始在台山市做莲藕生意了,一开始他只是从农户手上收购莲藕做批发生意,从中赚取差价。这样过了两三年,随着生意越来越大,收购货也要越来越多,但由于货源不稳定,自己控制不了货源,因而影响了货物的出口,于是,从2002年起,萧先生在海宴镇承包了600亩土地,先后引入多个莲藕优良品种,请专人种植,开始了真正自己掌控的莲藕种植事业。

  正如萧先生所想的那样,要想在农产品的源头上进行稳定的品质控制,就必须拥要经营权归属自己的大片土地。在海宴镇,这种情况最为普遍。由于多年来土地流转普遍实施,该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花卉种植镇,目前,海宴富贵竹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年出口5000万株,创汇700万美元,全镇有竹艺加工企业18家。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统一的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耕作,同时方便运用机械耕作,减轻生产成本。尤其是近几年,作为发展力的第一要素,农田耕作的机械化成了催生出大耕户的重要推手。它的出现,极大的加快了台山市土地流转的进程。

  利益的分成与平衡

  成为土地流转的关键

  土地流转后,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种养的成本,给专业户创造了最大的收益,也让本身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也从中分取到租金,而二者建立在“跷板效应”上的利益分成关系,正迫切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入来平衡。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决定》中提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据调查了解,目前台山市土地流转方式中,普遍的是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集体承包的方式,将原来属于村民的土地成片租给专业户经营,租金返回给农民。另一种方式是农户直接将土地转包给别人。

  尽管可以不用下田就能“不劳而获”,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愿意将田地流转出去。在都斛镇,土地流转的问题就有了个例外。该镇园美村是台山市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由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土地的收益越来越高,甚至可能比外出务工收入还要高,于是农民也就有了不愿出让自己土地的可能。

  土地流转促使农民

  “洗脚上田”转农为工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离开土地后的农民靠什么来糊口?这成为土地流转后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到现在,出门务工或者经商已经成为这些离开土地后绝大多数农户的选择。

  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农民有了选择是否离开了土地的权利。近几年来,在台山市多数乡村很少能见到年青人,他们很多都进城务工、经商去了,留守在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小孩以及中年妇女。记者在斗山镇看到,通过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该镇有不少中年妇女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斗山镇田稠村利用荒废的旧校舍,引进外地客商办起了礼品厂。村干部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个工人一个月拿1000元的话,一年就有1.2万元,一条村有150人在厂里工作,那么一年下来就有180万元进入村民的口袋,“洗脚上田”的农民的生活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除了斗山镇的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务工情况外,随着土地流转的实施,大量的养殖场、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厂涌现,推出了一个群体农业工人,像海宴18家宝贵竹加工厂,安排了70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让他们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尽管斗山、海宴的土地流转情况都明显较好,但总体来说,台山市农村土地流转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相比也存在不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的较慢,镇村级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平衡,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就业作后路的农民都不会愿意离开土地,唯有大力发展镇村级二、三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只有这样,台山市农业才能与工业相辅相成,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