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农业综合开发,新农田长出新农业

2017年03月10日 来源:福建日报

      

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土地平整后的农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

  工人正在葡萄园施工。

  核心提示:

  以财政投入的方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已经执行数十年的政策。实践证明,这项政策对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成效显著。

  在我省,从2011年至2016年,共有62.9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些资金,以支持土地治理、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主,配合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正在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今日起,助村将持续关注我省因农业综合开发而改变的农业与农村,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向,敬请关注。

  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对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出明确要求。文件指出,要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这些要求,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以往经验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值得总结与思考。

  近日,记者探访武夷山,实地考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如何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让农业供给提质增效

  田埂里有了新效益

  2月中旬,武夷山五夫镇典村村,一台推土机正在田间平整土地。这里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典村900多亩核心农田,已完成平整和重建,等待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口号。作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农村重点区域的土地整治活动。整治的目的,是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这样的建设,正让农产品的生产变得更有效率。记者在典村现场看到,推土机将原来弯曲纵横的田埂推平,形成块状的集中连片农田,这便是所谓的“田成方”;“竖成行”,是将平整完的农田改造成长长的条状土堆。这些农田中间,宽阔的硬化水泥路,高标准的灌溉排水设施,已建设完毕。

  这些项目,由中央与省两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主导,市县两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实施,对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谓立竿见影。

  “路修好了,农产品运输方便;沟渠建好了,可以防止干旱洪涝;土地平整了,可以让种植更有效益和质量。”武夷山市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焦新轻向记者介绍,“在武夷山,农业综合开发主要选择具备实施条件,且引水、排灌、喷灌、路网等工程建设不完善,耕作粗放,生产及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效益较差的地方。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一旦确定一个乡,就采取整乡推进、不留死角的办法进行开发。这些地方土地整治后,项目区基本能实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

  为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十几年来,武夷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建设电灌站6座、拦河坝46座、引水渠道及田间排灌沟226km、防洪堤37处长16860m,改善水冲砂压农田5630亩,新增耕地5580亩。同时使整个项目区的农田保证灌溉率达91%。农田水稻及经济作物倒伏、烂根以及鱼塘爆塘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

  在农民承包的土地上做文章,农民愿意吗?记者了解到,典村共有2300多亩农田,其中有近四成已开发完毕,并都在条件良好的核心区。“刚开始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农田被改动,但看到其他人平整后的土地租金涨了很多,动了心。”典村村主任余建忠告诉记者,典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后,吸引了许多投资农业的企业。核心区的农田租金从约400元/亩,涨到了近900元/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记者了解到,2011年至2016年,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4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9万亩,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11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91万亩、除涝面积9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8万亩,累计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7亿公斤。

  农田生产效率的提升,让这些土地成为投资者眼里的“香饽饽”。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

  农田里有了新业态

  胡国强,一个曾做过箱包生意的私企老板。记者2月份在田间见到他时,他已成为一个皮肤黝黑的“庄稼人”。2015年,他在五夫镇与在当地种植多年葡萄的寿信国合伙,承包了500多亩土地,成为当地的“葡萄大王”。

  最近,在五夫镇五夫村洋垅坂,工人们正忙着搭设钢构温室大棚。这块土地平坦,背有高山,旁有河流,胡国强的葡萄观光采摘种植园便坐落于此。

  “从农民那流转土地,雇的是当地的农民,我们已投资近千万元,准备把这里打造成武夷山最大的葡萄园和特色水果种植园。”胡国强说,这个农业规模化项目,只是武夷山现代农业园区的一部分。

  2014年,国家农发办批复,武夷山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项目落地五夫镇,涉及兴贤村、五一村、五夫村、翁墩村等集中连片的9个建制村,囊括了3家龙头企业及9家专业合作社。

  据武夷山财政局局长吴雄斌介绍,试点项目总投资达4亿多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16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200万元)。胡国强的葡萄园,被列入规模种植功能板块的建设内容之一,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农发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建设道路、沟渠和喷灌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时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建设成高标准种植大棚应用设施、应用水肥一体化以及环境检测控制技术配套。

  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也正是武夷山农业综合开发的特色。除了葡萄园观光采摘种植园,目前,园区还引进了春舞枝花世界花卉项目、玫瑰园项目等5家综合型龙头企业和10多家本地企业投资入驻。

  在莲田里套养田螺,是武夷山莲农增收的做法。高产的田螺种苗,直接增加莲农的收入,也有利于帮助田螺养殖实现产业化。为此,2016年,隶属于五夫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区的莲螺养殖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落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导的规模化农业项目之一。

  2月10日,在武夷山五夫村,记者见到了武夷山规模最大的田螺育种基地,高位储水区、田螺精养繁育区、休闲体验区,项目基础设施已经完成投资500万元,100亩标准化中华圆田螺苗种繁育基地已经基本建设完毕。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的百亩梯池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由上至下的山谷里,每一个田螺育种池都与上下池相通。

  “田螺喜低温,我们的基地应用了国内前沿渔业环保工程技术——底排水工程,能够保障田螺育种的水温适宜。”武夷山市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李庆华告诉记者,中华圆田螺壳薄、肉嫩口感好,基地达产后商品螺产量可达500公斤/亩,产值可达2万元/亩,不仅本土种苗供应有了保障,未来五夫田螺也可借此基地实现养殖产业化,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目标,武夷山市相继批复福建科力种业年产1万吨大米及1300亩水稻育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及白莲加工、茶叶加工等项目,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

  通过农业项目开发,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土地资源有了新生命

  星村大坪洲,位于九曲溪上游,曾是九曲溪流域最大的荒滩洲地,面积1300亩,曾是星村镇的垃圾堆放和砂石取料场。每至汛期,涨起来的溪水都会冲刷这片土地,将附近居民倾倒的垃圾冲到九曲溪下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游玉琼,是武夷山永生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她的父亲,曾经担任星村村主任。改造大坪洲,是星村村民对她和龙头茶企永生公司的期望。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开发资金的不足,大坪洲的生态综合治理一直难以实施,成了大家都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大事,武夷山市政府、星村镇政府、景区管委会等对此费了不少心,想了不少办法。

  2003年开始,武夷山市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把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小流域项目开展实施有利时机,对大坪洲开始了扶持治理,确定了“以茶养洲”的治理模式。由企业自筹7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扶持160万元,总投资860万元的大坪洲土地治理和茶园喷灌工程开始实施。通过洲地的外围积壳、小径竹、芦苇、水杉“四围一体”的绿色屏障,千亩沙石地,变身为绿油油的茶园。如今大坪洲已成为全国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中国武夷岩茶生态旅游大观园和福建省农林大科教基地。

  生态“毒瘤”切除了,高标准的茶叶种植技术还让大坪洲茶园产生了超预期的效益。游玉琼表示,星村大坪洲所实施的喷灌技术和套种绿肥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茶园的湿度、温度,保持了水土,还由于实施喷灌所产生的雾化效果,使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增加1650元。

  同样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武夷山还培植了一批生态、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在武夷星茶业、永生岩茶、瑞芳茶叶等企业实施的山地茶园喷灌工程,其中有机茶园近3000亩,已成为武夷山市茶行业优质茶园建设的示范,同时也是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基地。

  “从生态视角看,农业综合开发既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武夷山作为国家知名度非常高的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应当利用武夷品牌,做足优势生态农业的文章。”吴雄斌表示,下一步,武夷山农业综合开发将重点围绕支持“茶旅小镇”发展,用绿色生态农业包围“茶旅小镇”,丰富“茶旅小镇”周边的绿色生态环境,利用武夷山优势的农业资源(14.8万亩的茶山、37.8万亩的耕地、62.5万亩的竹山)实施“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发展战略。

  记者还了解到,武夷山在巩固10多年农业的开发成果的同时,正在着重加大项目区的二次开发力度。围绕已建项目区和优势农业,继续调整农经结构,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工程效益。“要在已建的项目区中认真抓好示范、带动和推广,培育和扶持‘一乡一品’优势农业,使之发展壮大,并结合已建项目来助推精准扶贫,使更多的农民,特别是重点照顾农村贫困户,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中多得实惠,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吴雄斌说。


相关资讯